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供应链信用风险分析与控制

来源:欧得旅游网
经营与管理

供应链信用风险分析与控制

郭志伟

(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摘要:要实现供应链高效安全地运作就必须针对供应链内外潜在风险实施恰当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本文针对供应链信用风险,运用理论基础的搭建与问题的提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进行风险因素分析,提出了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分类,构建风险防范策略,提出了供应链信用风险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结论,并通过设计激励机制来实现对这种风险的控制。关键词:供应链;信用风险;机会主义;激励机制

1.引言

现代契约理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主流经济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在这一理论中,所有的市场交易(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被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经济组织之间,都在这个契约关系中进行交往和交易。所以,契约双方当事人一方做出不利于另一方或有悖于契约签订时双方意愿的举动(即违约),给另一方带来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是企业或个人,只要是签订契约的双方,都可能面临信用风险。如不按期偿还欠款,不提供服务,不按时交货等的履约风险;契约一方进行投机(如故意隐瞒信息或行动),给对方造成损失的风险;因为市场变动,导致信用等级下降,履约能力降低的风险等。供应链信用风险的控制就是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来实现对这种风险的控制。

2.供应链信用风险

2.1信用风险的产生

2.1.1不完全契约使违约成为可能

现代契约理论从完全契约概念的假设条件出发,分析了与现实不一致的地方,得出了不完全契约概念,并指出需要设计不同的机制以对付条款的不完全性,并处理由不确定事件引发的有关契约条款带来的问题。

在现实的社会中,签订完全契约是不可能的。因为完全契约所假定的个体决策单位具有内在一致的稳定的偏好以及关于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和信息,因而在任何时候都签订和履行最优化的契约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也不符合现实交易过程中人的特征。最优化只是经济个体行为的目标,现实中只能有限地达到,也就是经济个体在交易中的决策受到有限理性的制约。

那么,考虑到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或不完全,契约当事人或契约仲裁者无法证实和观察一切,就造成契约条款是不完全的,契约是不完备的。也就是认为,当事人在合同签订之前是不可能了解对方的所有信息以及完全预期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在签订契约后,当事人双方都面临着对方在合同执行期内的违约风险。

2.1.2机会主义使违约成为了必然

按照Williamson的定义,机会主义是人们的一种狡诈

[1]

的自私自利的行为倾向。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机会主义是指不充分显示有关信息,或者歪曲信息,特别是指那些精心

策划地误导、歪曲、颠倒或其他种种混淆视听的行为倾向。只要周围的环境和条件允许,这些倾向就会转换为实际行动-投机。机会主义利用信息不对称或私人信息以损害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获取私利,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

如果我们认为契约的不完全造成了违约的可能,那么机会主义就使违约成为必然。首先,由于当事人可能在契约日拥有私人信息;当事人也可能获得不能被契约的执行权威直接证实的未来信息,这种信息可能是私人信息,也可能是当事人采取的不能被证实的行动。其次,虽然当事人双方通过交换和合作会带来互惠,但是由于契约双方存在潜在的利益差别和冲突,在信息不对称下,委托人完全监督实施契约条款有一定困难,代理人就会出现机会主义动机,故意地󰀂隐蔽行为 或󰀂隐蔽信息 ,做出违反契约规定或由于契约不完全而投机等不利于委托人的事情。

2.2供应链信用风险

不完全契约与机会主义行为触发了违约行为,从而导致了信用风险。供应链企业间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也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机会主义行为和不完全契约的现象必然存在。所以,把供应链企业间的违约行为所导致的供应链的失调甚至中断定义为供应链的信用风险。供应链信用风险的诱发因素主要就是供应链企业间的机会主义行为。

同时,供应链信用风险与供应链的组建风险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供应链成员的财务风险都是供应链组建过程当中,在选择供应链成员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供应链成员选择的把握上,并且需要把握供应链成员这种财务风险的动态变化,建立预警机制。

3.供应链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3.1机会主义行为的表现形式与分类

显性机会主义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方式:

(1)在关系开始的初期阶段,有意的误报真实的类型(即事前机会主义行为);

(2)在关系持续的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违规行为(即事后机会主义行为)[2]。

隐性机会主义行为指为了自身利益有意或无意违背正式的显性合同外,违背相对于显性合同而言的各种形式的默认规则或非正式协议的行为。

另外,Wathne,Kenneth.H根据参与人行事的态度,即主动和被动,以及交易环境是否发生变化将机会主义分为四

理论研究󰀁45

经营与管理

种类型:第一种机会主义行为是指在目前的环境下,参与人消极的逃避或躲避合同责任;第二种机会主义行为指的是在环境发生变化后,参与人拒绝采取措施以适应这种新变化;第三种机会主义行为是指在目前的环境下,参与人有意违背成文或默认规定的行为;第四种机会主义行为指的是在环境发生变化后,参与人利用环境的变化来巧取豪夺对方的收益[3]。

3.2机会主义行为对策

(1)建立健全的选择和认证制度是委托人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的重要手段,原因在于在选择合适的代理人之前,需要对代理人的真实信息进行考评,而选择则首先需要评价,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了解供应商真实信息的过程,另外,通过认证的方式来选择代理人也可以有效的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有效的抑制代理人的事前机会主义行为。

(2)建立完善的监督与奖惩制度。通过完善的监督制度,委托人定期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和考核,从而实时的了解代理人的表现,并根据表现给予其相应的奖励或惩

[4]

罚,从而达到抑制和消除代理人道德风险行为的目的。

(3)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有效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不但可以有效地消除代理人事前机会主义行为,还可以解决事后机会主义行为问题[5]。对于事前机会主义行为的解决主要是通过机制设计和显示原理,这方面的实践多见于保险行业的保险合同设计;对于代理人事后机会主义行为主要是通过委托-代理理论来防范,这一方面的实践主要是围绕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展开。

3.3供应链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防范

对于供应链上的企业,由于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降低道德风险:(1)与供应商企业建立密切的、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关系,使供应商实施道德风险的机会成本增加。在可预期的长期利益的诱导下,供应商不会为了短期利益而冒险;(2)额外增加订货需要供应商加班时,应给供应商一定的价格补偿;!引导供应商在为自己提供专门产品方面进行投资,增加其转换成本;∀建立长期而全面持久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绩效的供应商进行鼓励,如增加订货、给予更优惠的价格折扣等;#建立供应链收益的公平分配机制,增强供应链联盟的凝聚力,增加供应链企业长期合作的意愿。

计的短期报酬机制实质上就是要解决供应商在签约前可能的逆向选择问题。

4.3合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原理来设计采购合同,实质上是为了通过精心构造交易合同来尽量寻求制造商利益目标和供应商利益目标之间的统一。所以,从供应链合作一开始,就要签订供应链契约,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制定日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共担机制,以防止日后出现问题相互推诿。而有效的契约必须基于各方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要素互补,以便各方都能获利,同时要保证合作双方收益的公平,以维持合作的长期稳定。总之,设计有效的契约对维护和提升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具有重要的作用。

制造商应注意把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结合起来,以保证各参与者的行为始终与制造商的意愿保持一致。在利己主义充斥的环境下,制造商同时也必需建立一种可信的承诺,即如果不合作,将遭到严厉的惩罚,合作的承诺与惩罚的威胁将促使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并保证契约的顺利执行。要注意的是,在委托-代理理论中有一个假设:委托人对产出没有贡献,即委托人在交易中,并不干涉代理人的具体行动,所作的仅是提供激励。但是在供应链中,为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委托人在设计契约时,应充分考虑自己与代理人在该交易中的合作,如适当地对合作伙伴提供管理及技术上的支持,而不应仅是一个󰀂旁观者 。

5.结束语

文章从一般委托代理理论和信用风险理论出发,探讨了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定义了供应链信用风险。提出供应链信用风险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对于供应链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来实现对这种风险的控制。激励仅仅是有效控制供应链信用风险的一个方面,实现供应链收益的公平分配也是有效控制供应链信用风险的重要方面,在以后的研究中将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

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商务印书馆,2002.

[2]Masten,ScottE.Equity,Opportunism,andtheDesign

ofContractualRelations,JournalofInstitutionalandTheoreticalEconomics.1988(144):180-195.

[3]WathneKennethH,HeideJanB.Opportunisminin󰀁

terfirmRelationship:Form.OutcomeandSolution.JounralofMarketing.2000(64):p36-51.

[4]LalRajiv.ImprovingChannelCoordinationthrough

Franchising.MarketingScience.1990(10):299-318.[5]ZsidisinG.A,GaryL.RagatzandStevenA.Melnyk.

(2004).AnInstitutionalTheoryPerspectiveOfBusi󰀁nessContinuityPlanningforPurchasingandSupplyManagement.underreviewattheIntenrationalJounralofProductionResearch.作者简介:

郭志伟,研究生,中原工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办公室主任,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

4.供应链激励机制控制

4.1基于合同目标的长期报酬机制设计

供应商制定基于合同目标的长期报酬激励机制,这一长期报酬机制旨在解决供应商签约后不努力为制造商服务的道德风险问题。如果制造商要求供应商在若干年内连续供应同一种产品,为保证供应商服务质量的稳定性而给供应商制定的基于供应目标的报酬,称为长期报酬激励。在设计长期报酬机制时,给供应商充分的基于业绩的报酬决策权和发言权,激励供应商报出一个他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最高目标,达不到合同要求则进行惩罚。

4.2基于实际能力的短期报酬机制设计

制造商为了保证从供应商的每次供货服务中都能获得满意的收益,还需要与合适的供应商签订与其真实类型相对应的供货合同。因此,在签约前,制造商就有必要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加以甄别,从而选出合适的合作对象。这里所设

󰀁46

理论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