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falv一 zhigon鲤基于生态文明的生态道德教育探究 骆海燕 (400000 摘重庆社会科学院 重庆) 要:生态文明的建立离不开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通 所在,通过改变人们内在的思想、观念而纠正人们的错误行为。 过生态道德教育,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有意义的道德联系, 这也就引起了道德教育的新话题——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 从深层的意义上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是解决中国目前当务 教育不同于以往的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生存论教育, 之急的必须选择。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生态道德教育 面临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 态文明要求后,在党的十报告中用整篇来论述生态文明,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指出建设生态 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文明的历史转向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发展的成果,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总和,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 明、工业文明三阶段之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 过渡阶段。人类活动改变了自然界的自在存在方式,使之呈现 出向人的世界的生成和进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仍然需要 一、依靠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人对自然界的依靠只有通过对自然 界的掌握才能够实现,否则,自然将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对 人类的生产生存和发展产生阻碍甚至危害,正如恩格斯所言: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 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他还举例说:“米索不达米亚、 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 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 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 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 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 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牧畜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 料想到,他们这样做,竞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 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生态文明是全 新的文明,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文明。在物质层次上,摒弃掠夺 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和能源形式, 保证人与自然的共同生存;在制度层次上,按照公正和平等原则, 建立新的人类社会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的伙伴共同体;在精神 层次上,改变传统以人的利益为参考系的原点,把价值的概念 拓展到了整个生态系统。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按照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匹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精神。 二、注重生态道德教育 生存论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人类自身的批判与思考,确立一种关 于引导人类当下生存的立场以及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进行自 我拯救。生态道德教育打破了人际德育的局限,将道德调节的 范围扩大到了整个生态系统。帮助人类树立维护生态环境的道 德意识,确立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教导人类对自然要怀 有一颗感激之心、忏悔之心、敬畏之心,人为天地之秀,万物 之灵。人的“秀”和“灵”不仅体现在他具有理性,能关心爱 护他的同胞,而在于他是具有道德能力的物种,能够突破自己 这一个物种的利益视界,作为大自然的良知和神经,他能自觉 地承担起“参赞天地之化育”的责任,用自己的行动来体现并 弘扬大自然“生物成物”的“天德天道”,维护自然界的和谐 与美丽。这是道德教育史上一场“哥白尼”式的变革,道德教 育的存在价值再也不仅仅是继承和给予的、维持和执行,而是 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二)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 1.生态人格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始于原始 人的图腾崇拜,表示“面具”的意思,现在人格一词一般和道 德品质联系在一起,生态人格是时代赋予道德人格的一种新要 求,它所指向的是蕴含着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的人格,是一个 人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生活方式所持有的具有个性 特征的确定的态度和立场。具体来说,生态人格规定着主体价 值行为立场和态度,强化着主体的意志,主体能够抑制自身的 不正当、不合理的欲望和情感,投入到生态道德的实践中去。 生态人格体现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互生共济的伦理 精神和协同进化的生存智慧,它赋予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格新 内涵。 人格是具体的现实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长期心理积淀 的结果。人格的形成,与特定的生产条件、社会环境、发展状 况和文化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它反映了文化的积淀和主体的 内在特质、价值取向,并通过主体外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人格经历了一个历史嬗变的过程。“马 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 自身的关系分为三大形态,与此相对应三个阶段人格体现可概 生态文明不可能自动到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言: “文明, 括为农业文明时代以群体为本位的“依附型”人格,工业文明 如果它是自发的发展,而不是自觉的,则留给自己的只是荒漠。” 时代的物化的“单向度”型人格和未来社会建立在生产力高度 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经济发展 发达基础上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格。”生态人格是历史发展的 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法律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会 必然,克服了农耕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人格的缺陷,转向 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 自由人格。2.生态意识 识到:纯粹技术上的、经济上的或法律上的措施和手段的结合, 不可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生态意识可分为常识层面的生态意识、科学层面的生态意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关系 识和哲学层面的生态意识。常识生态意识主要是从感性经验的 当前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和价值的问题,而非单纯的 技术和经济问题”。换而言之,生态文明的建设从根本上来说 必须付诸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如十报告中提出 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态度的转变、观念的改变、理念的确立,正是道德教育的作用 层面上表现对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见和倾向。科 学生态意识超越了主观,在自然科学层面以理性思考表述对促 进生态改善的精神要求。科学生态意识虽然能够解释生态问题 的物理性原因,但它把生态问题看成是中性的,从而不能够决 定人的态度倾向和行为取向。因此,从根本上说,生态意识是 一256— 201 5年第11期 职工法律天地 社会管理 一 个哲学问题,是一个通过生态道德教育来确立、内化和普遍 化的问题。哲学生态意识具有三层内涵:第一,它是人类的自 我反思。建构生态环境意识的过程既不是直观的经验感受,也 不是哲学的思辩过程,它是对人类的一种反思,基于人与环境 的恶化去理解和反思人的行为,其理论起点是人的生存现实性, 理论终点是人的未来性生存。第二,它是人类的自我关怀。人 类的自我反思,透射出对人的生存论的关怀程度。人类社会的 实践活动就其最本质特点来看,既是一种“分化”世界的活动, 也是一种“同化”世界的活动,当分化世界的活动造成了人与 自然关系梳离恶化时,生态意识便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 怀,表现出人类对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第三,生态意识 一校园宣传栏、校园网站加大宣传力度,把全校师生发动起来, 在全校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思想 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健全, 让学生更好的诠释生命和存在。 3.社会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的社会 团体和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 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比,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范 围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的作用。随着社 会的发展,社会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忽略的组 成部分,它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一起构成了生态道德教育 是自觉的人类意识,是人一种主动的、自觉的精神要求。生态 的三个基本方面。在社会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主要从以下两 意识是人类通过深刻反省从而在人的主体意识中生成的主动的、 个方面着手: 内省的意识活动。这种意识是理性的、自觉的,不同于古人天 建设绿色社区:社区具有基层性、大众性、自由性、生活 人合一的直觉感悟,而是集理性、道德、审美于一身的“天人 性的特征,将生态道德教育融进社区教育中,能够贴近公众的 和谐”的现实要求。 实际生活,易被人们所接受,并且能够把社区成员融合成一个 (三)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利益共同体,促使人的生活从单个主体的纬度切换到群体乃至 1.家庭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石 社会生活的整体视野中,使人的生活的改造具有一种相关性逻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 辑,而不仅仅是单向度的关联。 “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一定 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儿童的社会化、家庭日常生活 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 消费等方面都涉及到了生态环境道德问题,充分利用家庭教育 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其硬件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 的优势可以取得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分类、污水处理、节水、使用新能源等设施,软件建设是建立 家庭的日常生活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家庭装修、 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和公民参与机制,开展环保教育等。 购买物品到用水、用电,从穿衣、饮食到出行、旅游,生活中 利用大众传媒: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由报纸、广播、 的每一个细节无一不与环保发生关系。家庭教育就是要改变以 电视和网络等诸要素共同构成的大众传媒已进入到一个高度发 往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创造一种有利于保护环境、 达的时代,大众传媒凭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强、内容丰富、传 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和行动。例如:节能节水、 播快捷等优势,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认识社 购买绿色产品、减少一次性产品的消费、垃圾分类处理、降低 会、了解社会和融人社会的最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成为当代社 家庭生活娱乐噪声、不吃野生动物、领养树木等。绿色生活方 会运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自身的特点和特殊的功 式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节约朴质的生活中蕴涵着幸福、 能决定了它对于转变人们旧有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的生态意 在内心平和中蕴藏着对自然的热爱之心。 识,加强生态道德的教育与传播的重要方式,大众媒体要一方 2.学校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 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宣传党的各项环保方针, 学校是个体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 加强正面引导,强化大众的生态知识和生态意识,另一方面, 造品德和养成习惯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严格 要坚持真实性、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拉近与广大人民群众 按照预定目标,通过有力的组织保障,排除各种干扰,控制教 的距离,增强传播的亲和力,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环 育发展过程 减少偏差,使学生达到预定的要求。学校教育是 境保护的实践中去,真正将生态道德观念落实到每个国民的自 生态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就要充分 觉行动中去。为此各媒体要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 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在实现学校基本 言论评论、专家点评、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 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将生态道德意 生态道德宣传,还可通过建立专门的生态道德教育网站,形成 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 网上宣传教育平台,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道德素质,营造 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 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氛围。 从而树立起热爱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超越了以往德育之范围,更多的赋予 [1]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Bw].人民出版社. 了一种富有人性化的抽象意义。因此,首先学校管理应以树立 2004生 学校的绿色价值观为灵魂,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鼓励全 『2]林兵,赵玲:《理解环境意识的真实内涵——一种哲学纬度 校师生共同参与到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中,真正体现教育本质 的思考 ,长春党校学报2001年11月 的民主、开放、和谐、以人为本之内涵。其次学校的课程设置 [3]汪倩倩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析,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力求从观念到形式再到结果,都为保 2009牟 ‘ 护生态环境服务。确保所有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并认 [4]徐松林主编:《环境伦理学评论与阐述》,社会科学文献出 识到个人的生活方式对于健康与环境的重要影响。再次,打造 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绿色校园,全校师生要有较高的生态道德意识,时刻注意自己 [5]彭立威,李明辉: 《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人格重塑》,湖南 言行,切实做好校园的卫生工作,保持校园的干净整洁;学生 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11月 会以及社团要定期开展生态环境的各类主题活动,引领生动活 作者简介: 泼、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有 骆海燕(1976.1~),女,大学本科,文学学士。现就职于重庆 较强吸引力的关于自然生态主题的诗歌比赛、摄影展览、文娱 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社会学、管理学方面的研究。 活动,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El” 等主题宣传日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活动,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 职工法律天地 201 5年第l1期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