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2022年4月21日,向社会发布,并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其中,\"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音乐素养成为必修”“艺术成绩纳入中考” 等字眼的变化,引起了大家的广泛热议,甚至有人说:“艺术教育的春天来了,音乐、美术成为主线!”
对比新旧课标,其实两版课标之间是衔接的关系,并非推到重来。新课标一改旧课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评价标准不够明确、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学生主体不够凸显、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缺乏应有的关注等等。以“以美育人”为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坚持德育为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素养导向,促进核心素养的转化和落实;强化学生主体,推动艺术课程育人方式变革;优化课程内容,体现课程融合发展趋势及其育人价值,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份细致、全面的教学指南。
明确了新旧课标中课程标准的延续性,那么,新版课标到底在哪些地方有重大变化?我通过研读学习,总结如下几点:
一、凝练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整体设计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艺术课程的育人目标更为集中统一,指明了艺术教学与评价的方向,规划并引领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是本次课标修订的一大重要突破。
二、明确课程目标——落实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中的转化
第一维度,以学生获得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以及学习兴趣的具体表现为目标,侧重指向的是审美感知核心素养。
第二维度以学生参与音乐相关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以及创意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表现特征为目标,侧重指向的是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核心素养。
第三维度以学生参与各种艺术探究活动、创造性活动的能力为目标,侧重指向的是创意实践核心素养。
第四维度以理解中外音乐相关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为目标,侧重指向的是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第五个维度以理解音乐与姊妹艺术、其他学科,音乐与社会生活等的关系,
在生活中创造和运用音乐、参与音乐活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目标,侧重指向的也是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核心素养。
三、优化课程内容——加强音乐课程内容结构化组织与设计
1、以艺术实践涵盖音乐课程的全部内容,凸显音乐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2、以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音乐课程基本的学习内容,强化义务教育的基础性特点;
3、通过学习任务组织学习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4、在具体学习内容中,单列了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知识、技能或文化,体现了民族性特点
5、根据国家对美育课程的要求,相比于2011版课标,在音乐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中大幅度增加了舞蹈、戏剧(含戏曲)的学习内容以及相关的学业要求。如在学习任务设置中,1-2年级的情境表演、3-9年级的小型歌舞剧表演都是为了落实国家对丰富美育课程内容的文件精神而增设或加强的。
四、注重指导评价——完善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 五、加强多元融合——注重艺术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
音乐蕴含着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通过音乐教学,逐步培养、提高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 ,树立美的情操,才能真正体现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美育目的。有的时候我们会只注重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把音乐课作为了技能课,这样往往会忽路了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这样很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鉴赏水平及审美水平的共同提高。
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音乐教师,我认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只有突出了其美育功能,才能实现音乐教学中的美育目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只有突出了其美育功能,才能实现音乐教学中的美育目标,以美育人的价值在于影响人们的整个精神世界。这种影响既不是通过硬性灌输,更不是强迫接受,而是通过环境的陶冶、艺术的感染形成的,是通过心灵感化而获得的。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体验、思考与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