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欧得旅游网
健康大视野2014年8月第22卷第8期HeMthHoirzon,August2014,Vo1.22No.8 中医中药 血管病杂志,1997,25(3):169~172. 枸杞子、何首乌补益肾气,助肾气化,丹参、当归、川芎、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使血脉通畅,山楂活血祛脂,消食化 积,泽泻利水渗湿,决明子润肠排便,利脂排出,橘红行气 化痰。现代药理作用表明何首乌、决明子、山楂、泽泻能降 低血清胆固醇,防治血管硬化 。本研究表明中药结合西药 降脂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的调脂作用(P<0.05),这样可以缩 短用药时间,患者依从性好,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临床值得 推广。 [2】 高润霖,吴可,胡大一,等,主编.心血管病治疗指南 和建议.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60 [3】 陈修,陈维洲,曾贵云,主编.心血管药理学.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89:49g. [4】 张云飞.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脂紊乱的相关性.中医杂 志,2007,48(7):626~628. [5] 宋立人.现代中药学大词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文献 2001:790. [1] 方圻,王钟林,宁田海,等.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华心 中西医结合治疗/JxJL3b感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 温文捷 佛山市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237)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辩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广东省佛山市南 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2012年9月一2013年8月收治的外感发热惠儿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补液、物理 降温及口服布洛芬治疗,实验组30例在西医退热药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对 照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6.7%和83-3%,实验组分别为73-3%和96.7%。实验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 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外感发热 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8—0635-01 4xJL#b感发热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由感冒病毒引起的 发热是机体的防御性应激反应,是正盛邪实、邪正相争 外感发热药物治疗效果多不理想,而在西医用药速退热后再 的表现。中医学认为,4,JL为“纯阳之体”,外感六淫、内 用中医药特有优势巩固退热效果,防治小儿外感发热方面积 伤饮食,或感染时疫之邪,均易化热化火,且易动风。高热 累了丰富经验。现将我院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 ̄JL#F感发热 是A,JL呼吸道感染中最为常见的伴随症状,高热鸱张最易伤 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阴动液,致使胃肠燥结,腑气不通,而变证蜂起。故治疗小 1资料与方法 儿高热,降温退热是当务之急 。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9月一2013年8月在广东省佛 本方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采用麻黄发汗解 山市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就诊收治的外感发热患儿60 表、杏仁治外感利咽、菊花散风热和平肝阳、银花清热解毒、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O例。每组均为男性17例, 黄芩清泄肺热、连翘清心散热、桑皮泻肺部热邪、芦根清热 女性13例;年龄0.5—7.6岁,平均年龄(4.2±1.7);病程 除烦和养胃生津、蝉蜕散风热和止惊风抽搐、生石膏解肌表 为1—3d,平均病程为(2.03±0.68)d;体温38.5—40℃,平 之热和生津止渴。诸药合用,能够清泄实热、荡涤肠胃、泻 均体温为(38.92±0.51)℃。2组患儿均符合《中药新药临 肺热邪、立见功效。本研究表明,在口服布洛芬速退热后结 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外感发热的诊断标准…。2组在 合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使其巩固退热效果不再出现发热反复 性别、年龄、病程、体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 异常,对治疗4 ̄JL#F感发热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2方法对照组给予补液、物理降温及口服布洛芬治疗。 表1 2组患儿疗效比较 实验组给予口服布洛芬2小时后结合中药方剂进行治疗,组 方为麻黄2g,杏仁6g、菊花10g、银花10g、黄芩10g、连 翘10g、桑皮10g、芦根15g、蝉蜕3g、生石膏20g,采用水 煎口服的方式每天一剂分上、下午两次饮用。 1.3疗效评判标准根据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 断疗效标准》拟定 。显效:24—48h内体温恢复正常;有效: 48—72h内体温恢复正常;无效:患者体温在72h内未恢复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正常或体温升高。 参考文献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比较用x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1辑)[s】.1993. 2结果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 表1显示,实验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 京大学出版社,1994. 异有统计学意义。 【3] 陈义春.大黄煎灌肠治疗小儿高热85例临床观察[J].中 3讨论 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l1(3):237. ....——6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