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84 JOURNAL OF PRACTICAL ELECTRQ ARp OLOGY JS(2007)Vo1.16 No.3 ・论 著・ Pt[v 异常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临床意义 叶 忠 周 欣【摘要】目的管金花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心电图V・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改变的临床意义。 方法 测定8l例者肺心病(A组)和8l例健康人(B组)心电图的Ptfv,值。结果 B组Ptf、,,值异常仅3例,占 3.7O ;A组Ptfv,值异常3O例。占37.O4 .其中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54例中Ptfv,异常27例.占5O.OO ;不合 并右心功能不全的27例中Ptfv,值异常3例.占l1.1l 。结论 肺心病者Ptfv,异常并不少见,影响因素较多.但 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在慢性肺心病中可提示有右心功能不全。 【关键词】肺源,巨心脏病 Ptfv, 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5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740(2007)16—03—0184—02 1资料与方法 极,除极向量向下向前偏左;中间30~80ms代表左 右心房共同除极,除极向量向下偏左;终末20ms代 1.1对象收集我院2003年~2005年呼吸内科 住院者81例,男性47例,年龄46 ̄98(平均72.5± 10.09)岁;女性34例,年龄49~91(平均74.84± 表左房除极,除极向量向左向后。当左房负荷增加 时,P向量环比正常更向左后偏上,投影在V 导联 上引起终末负向波的振幅加深及时间延长,即Ptf、,, 负值增大。一般认为与左心的一些疾病有关,反映 左室充盈压增大,左室功能不全[3]。但我们观察的 10.28)岁。诊断符合1997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学 术会议修订的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1]。B组81例, 男性5O例(占61.73 )、女性31例(占38.27 ), 年龄48 ̄82(平均65)岁。 81例慢性肺心病者中Ptf、,.值异常的30例,占 37.04 ,其均无左侧心肌及瓣膜病变引起左室压力 或容积负荷过重疾病。而对照组仅有3人发生 Ptf、,值异常,说明肺心病的右心疾病也可引起 ,1.2方法将A组8l例分为两组,A 组54例为 合并右心功能不全,A。组27例为不合并右心功能 不全。A组和B组分别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 以Ptf、, 值≤一0.04mm・S为异常标准[2]。入院后 均作动脉血气测定。 2 结果 Ptf、,值异常。当肺心病右心衰时Ptf、,,异常的原因 ,是由于肺心病的长期肺动脉高压,使右室充盈压增 高,右房压力增大,使房间隔传导速度减慢。其次, A组Ptf、,,阳性率37.04 与B组阳性率 3.70%两组比较,经X。检验有显著差异(X。一27. 75,P<0.01)。A 组阳性率50 较A。组阳性率 l1.11 显著增高,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一 11.67,P<0.01)。氧分压<60mmHg时,Ptfv,阳 肺心病常合并低氧血症和处在高粘、高凝状态使传 导系统缺氧,也可以使房间隔传导减慢。心衰使心 肌纤维出现了灶性肌溶性病变,细胞溶解、消失,最 后由纤维结缔组织代替,致房间隔传导、房内传导延 缓,使左房向后的除极向量表现得尤为突出,投影到 V。导联的负侧,使Ptfv,负值增大。 性率显著增高(P<0.01),详见表1。 表1 Pt[vl阳性率与氧分压的关系分析 本资料表明;Ptf、,,异常主要与动脉血氧分压降 低有关,动脉氧分压愈低,Ptf、,,异常率愈高,提示肺 心病者Ptfv,值的改变与肺心病缺氧严重程度直接 相关。当肺心病出现严重心功能不全时,Ptf、,,异常 提示预后不良。本观察结果认为临床上心电图检查 注:X 一11.67 P<0.01 方便简单、易行可靠,在肺心病中应作为一种常规检 查方法,特别在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复查心电图,能 帮助诊断病情,对治疗反应及估计预后[4]有着重要 3讨论 左右心房共同除极产生P波,因窦房结位于右 心房,激动由右向左除极,初始20ms代表右心房除 的诊断价值。当Ptfv,异常时可结合临床其他检查 指标有助于肺心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诊断。 l下转186页) 作者单位:226001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86 JOURNAL OF PRACTICAL ELECTRoCARDIoLoGY JS(2007)Vo1.1 6 No.3 表1 A组与B组各项指标的比较 左心室的收缩力泵功能会进一步减弱[1 。文献报 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4倍,因而提出肥胖可能是 道QTd延长与左心室肥厚、左心室重量指数的增加 CHD的危险因素。QTd增大对预测高血压发 成正相关口 。QTd增大的共同基础是心率发生了 生及心脏危险事件发生有重要价值。 某些病理改变,如心肌细胞肥大、潜在心肌缺血、心 总之,通过本研究认为周围型肥胖者QTd显著 肌间质纤维化等改变,并且这些病理改变足以引起 增大是心肌除极和复极不均一的客观反映,提示肥 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化非同步性的加大,QTd增大 胖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亦引起高度重视。 提示心室发生了病理变化[1 。本研究结果发现A QTd增大是否成为年轻人单纯性周围型肥胖早期 组QTd、QTcd值均较B组显著增大(P<O.05),提 动脉硬化及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指标,尚需进一步 示A组QT离散度延长。QTd、QTcd的延长可能 研究。是肥胖患者心室肌较正常人肥厚,心肌脂肪浸润等 参考文献 某一项或几项病理改变的反应,并在研究中观察到 1方虹,陈爱群.青春期单纯性肥胖症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保健 杂志。2006,9(2)t122~124 (除年龄外)A组收缩压、WHR、BMI值均有统计学 意义(P<O.05),这也反应出周围型肥胖者体内脂肪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全国心率变异性、倾斜实验及QT离散 度专题学术讨论会纪要.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1998,26(4):246 3陈隽.肥胖症临床研究的新近展.新医学,2003,34(1):8 4徐新民.肥胖症.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5);429 增多、外周阻力增加、致使心排血量增加以满足机体 的需要;心排血量增加又促使血容量增加,而血容量 增加是引起收缩压增高的直接原因。因此大量动物 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无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血压正 5刘艳,郭映春.QT离散度的方法及其正常参考值研究.中华心血 管病杂志,1998,26(4);266~574 6籍振国,郭恒信,刘红彬,等.QT离散度及其临床研究.河北医药, 2001,23(11):834~835 常者,体重指数与血压有良好的正相关,且体重减轻 血压随之下降。 肥胖不单被认为是有损美容的问题,肥胖可伴 7周丽红,刘仁光.QT问期校正和QT离散度检测方法的探讨.锦 州医学院学报,2002,23(6):8~10 随各种甚至威胁生命的伴发病,而且越来越多的研 究者认为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 着BMI的升高、血脂紊乱、高血压(HT)、动脉硬化 的危险性增加。肥胖与血压成正相关,体重减轻后 血压随之降低,BMI≥25kg/m。者发生HT的危险 为BMI<22kg/m。的两倍。冠心病(CHD)的发生 也随着BMI的上升而升高,即使是中度的肥胖, CHD事件的发生率也增加。肥胖者易患CHD的危 8于忠祥,崔长琮.QT离散度的研究现状和争议.临床心血管病杂 志,2002,l1(18):602 604 9马刑,谢瑁.QT离散度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意义.中西医结合心脑 血管病杂志,2003,1(11):666~667 1O赵飞,王玉玮,杨杰,等.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电图QT离散度与左 心室射血分数的关系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I): 51~22 (收稿:2007—03—22) (上接184页) 志,2004,14(9):148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8 2黄宛.临床心电图学.第5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 4荆志成,毛辰,程显声.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临床诊断方法.中华结 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5OO~502 (收稿:2006—10—12) 3张登芳,才晓军.Ptfv1与左心衰32例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