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清水县核桃产业基地建设调查报告

来源:欧得旅游网
清⽔县核桃产业基地建设调查报告

清⽔县核桃产业基地建设调查报告陈果忠,⽂建⽔,伏建增,姚天明(天⽔农业学校,⽢肃清⽔ 741400)

摘要2011年清⽔县被⽢肃省政府确⽴为千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重点县之⼀。提出了“建设全省核桃⼤县”的战略⽬标,核桃产业位居全县四⼤⽀柱产业之⾸。以问卷、⾛访、座谈、实地考察四种⽅式,对清⽔县核桃产业基地建设情况开展独⽴调查,对四种形式的调查结果分别进⾏统计分析,形成全县核桃产业基地建设情况现状、产业优势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策与建议研究报告。

关键词核桃产业基地建设调查报告1清⽔县核桃产业基地建设背景

2011年国家林业局在⼗⼆五规划中将核桃列为国家战略树种,省、市相继出台了产业扶持政策⽂件,清⽔县被省政府确定为10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重点县(成县、康县、两当县、宕昌县、西和县、华亭县、清⽔县)之⼀。清⽔县委、县政府在深⼊调查研究、⼴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针对⼈少地多、苹果适宜区有限的实际,提出了“建设全省核桃⼤县”的发展战略,核桃产业发展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机遇期。从2008年开始,持续不断的狠抓果业产业基地建设,构建县域核桃产业化体系,谋求通过⾛核桃产业化道路增强县域经济实⼒,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农民收⼊。核桃作为清⽔县优先扶持发展的特⾊优势林果产品,种植⾯积跃居全省前五位,位居全县各类农作物种植⾯积之⾸,把核桃产业确定为当前乃⾄今后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扎根性⽀柱产业。提出“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地适种”的核桃产业规划和建设原则,制定了长远发展规划和分年度⼯作计划,在全县适宜区每年以5万亩的速度发展核桃基地,计划到“⼗⼆五”末建成核桃产业基地40万亩。

核桃产业发展依托各级政府的政策⽀持、项⽬扶持和资⾦保障。2010年1⽉6⽇,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肃省林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政办发[2010]1号);同年6⽉17⽇,天⽔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天⽔市扶持果品产业发展的意见》(市委办发[2010]65号);2012年5⽉29⽇,清⽔县政府发布了《清⽔县⼲鲜果综合管理管护暂⾏办法》(清政办发[2012]35号),相继出台的⽂件,给清⽔县核桃产业发展给予了政策和项⽬⽀持,县委、县政府逐年加⼤财政投⼊,每年筹资上千万资⾦投⼊到⼲鲜果基地建设。

助推清⽔核桃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主要历程。1.1 政府强⼒推动,领导重视、层层落实

将林果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性产业来抓,“⼈均两亩园,收⼊过万元”是⼀个具体的指标。1.2 省、市、县相继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产业发展有政策依据、项⽬⽀撑、资⾦保障1.3 整合项⽬,多⽅筹资

整合项⽬办⼤点,集聚资⾦建亮点,并建⽴了部门“双联”帮抓责任制,实⾏政府补贴、部门扶持、农户⾃筹等⼲鲜果基地建设资⾦筹措机制,⿎励引导农户⾃我投⼊、⾃我管理、⾃我发展。县政府在核桃建园资⾦上给予补助的同时,进⼀步整合涉农项⽬,增加核桃产业建设的资⾦投⼊,实⾏“双⼋⼗”的补助政策,县财政每年投⼊果业基地建设资⾦1000多万元,有⼒地保障了核桃产业的发展。1.4 科技建园,标准化⽣产

充分发挥林果技术部门的职能作⽤,进⼀步提⾼了果品产业基地建设科技含量。1.5 加强后续管理,不断提质增效

坚持扩量与提质并重、管理与增效并重,加强后续管理,促使果品产业快速发展。1.6 培养和发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

政府加⼤招商引资⼒度,积极引进了⼀批果品⽣产加⼯企业,对特⾊林果业产品进⾏深加⼯综合利⽤,提⾼附加值,以期实现果品产业效益最⼤化的⽬标。先后引进了天⽔四⽅达园林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肃乾通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等⼀批林果产品深加⼯企业,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1.7 创新管理模式,发挥⽰范效应

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起点、⾼标准、⾼质量的建⽴⼀批核桃⽣产⽰范园,发挥⽰范效应。推⼴⼟地流转、⼤户承包、农民协会组织统管、代管等形式,⾛标准化建园、企业化经营、效益化发展的新路⼦。

1.8 狠抓农业产业化

2012年以来,清⽔县狠抓农业产业化“4116”增粮增收富民⼯程,按照“修梯⽥、建果园、覆全膜、调结构、促增收”的发展思路,整合涉农项⽬,集聚发展资⾦,倾⼊⼈⼒、物⼒、财⼒,打造了西灵⼭东扩西延3.3万亩、铁炉梁2万亩等⼀批林果产业基地,全县东、南、西、北、中5⼤区域的核桃产业布局已经形成,已建成万亩核桃乡镇8个(其中核桃化乡镇2个),核桃专业村75个,核桃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12个。

1.9 核桃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产品通过了绿⾊⾷品产地质量认证

2013年制定并实施“321”⼯程,建成⼲鲜果基地10万亩,其中新建基地6万亩,补植补造4万亩。并提出利⽤三年时间建设西灵⼭、⽯沟河流域、铁路梁、响⽔河流域、三湾梁、⽔清梁等6个5万亩⼲鲜果基地建设任务,计划建成40万亩核桃产业基地的总⽬标。

统计资料显⽰,全县规划建设陇东、草川、秦亭、新城、黄门、⽩沙、永清、红堡、松树、王河10个万亩核桃乡镇;陇东乡、草川乡2个核桃标准化乡镇;规划建设西灵⼭、⽯沟河流域、铁炉梁、林沟流域、响⽔河流域5个万亩以上精品⽰范基地;核桃产业已经收益的乡村主要包括陇东乡的⽥湾村、朱湾村、安⼉村、庙湾村;草川乡的黄崖村、教化村、⽕⽯村;秦亭镇的李岘村,新城乡的王尧村,贾川乡的上湾村等共计10个村组;同时创建省

级核桃标准化⽰范园2个。全县核桃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东南北部⼲果、中西部鲜果”的果品发展格局。据主管部门统计,截⽌⽬前,全县已累计完成核桃种植⾯积34.6万亩(其中挂果9万亩),年总产量800多万公⽄,总产值1.2亿元(2012年全县核桃产量达780万公⽄,产值1.25亿元)。

2009年清⽔县核桃产业通过了绿⾊⾷品产地质量认证;1997年在⽢肃省⾸届林果产品博览会上,清⽔薄⽪核桃荣获⾦奖; 2007年在⽢肃省第⼆届林果花卉展览交易会上,清⽔薄⽪核桃荣获银奖;2009年清⽔薄⽪1号核桃产品荣获第⼆届中国核桃⼤会优秀奖;2011年在第⼆届中国〃浙江义乌林产品博览会上获全国优质农产品奖;2012年在国家⼯商总局注册“陇宝”核桃品牌。2核桃产业基地建设调查研究的⽬的和意义

清⽔县核桃产业规划与基地建设规模宏⼤、建设周期长、投⼊的⼈⼒、物⼒、财⼒史⽆前例,普及⾯宽、覆盖地域和⼈群⼗分⼴泛,涉及全县绝⼤多数的农户和农民,对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程碑式的战略意义,是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的⼀次重⼤调整、重⼤布局、重⼤转折,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奔⼩康将产⽣深远的影响。核桃农业产业化决策、规划和浩⼤的建设⼯程,“国内少有、省内罕见、令⼈震撼”。如今的清⽔农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论川区还是⼭区,⽆论公路沿线、还是地僻⼈稀的⼩村寨,放眼望去,到处可见核桃树,站在西灵⼭顶、李蚬堡、太阳⼭、⾦集梁、分⽔岭、铁路梁,随便爬上⼀座⼭峰,满⽬之下,尽是⽩膜覆盖、清⼀⾊的新建核桃园。

如此⼤规模、整流域推进,年建园达数万亩之巨的基地建设规模,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前景如何,是否符合农民的愿望、是否符合清⽔农村的实际、是否进⾏科学的研究论证、现阶段农民收益及预期的收益如何?政策的落实情况如何?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展了⼀次核桃产业基地建设情况的⼤型独⽴调查,所有数据和观点均在调查过程中⽣成。

调查⽬的:全⾯调查研究全县核桃产业基地建设情况;真实反映产业基地建设现状(种植⾯积、建园质量、标准体系)、成效与成果、劳动⼒要素、存在问题、风险评估;系统分析产业发展前景,提出对策与建议。调查重点主要围绕承担产业建设主体任务的农民和农户,承担管理主体的乡镇、村组和技术服务主体的林果业主管部门,及产业链体系中的苗⽊供应商、加⼯企业、购销中介。

调查意义:研究分析县域核桃产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应性;产业质量与效益、产业前景与农民收益、⾃然灾害对产业收益的影响、产业化体系建设,对策与建议,为产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3调查⽅法、内容和时间安排3.1 调查⽅法和内容

为了系统、客观、真实的掌握全县各乡镇⾏政区划内核桃基地建设情况,采取问卷调查、⾛访、座谈、实地考查四种⽅式,进⾏全⽅位的调查研究、采集数据信息、进⾏分析论证,

形成关于清⽔县核桃产业基地建设现状、优势、问题、建议与对策的报告。3.2 调查活动时间

4⽉10⽇—5⽉10⽇,开展对2000名基层农民的⼤型问卷调查及统计。

5⽉15⽇—5⽉25⽇,开展⾛访、座谈调查活动,对核桃产业基地建设相关⼈员(约500⼈)的⾛访和座谈交流,了解各⽅情况,采集、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和信息;

5⽉15⽇—6⽉5⽇,开展并完成实地调查和考察活动,选择10个核桃化乡镇种植基地、2个标准化乡镇种植基地、已收益的2个典型村组、1个省级标准化⽰范基地进⾏实地考察。6⽉6⽇—6⽉15⽇,完成调查报告的论⽂撰写。

4问卷调查4.1 调查⼈群

4⽉中旬到5⽉中旬,开展并完成了⼀次针对基层农民的⼤型问卷调查活动。本次调查共涉及清⽔县18个乡镇、 116个⾏政村、248个村民⼩组、2000多名产业⼈群,全⾯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的各类⼈群。采取农民⾃愿接受问卷调查和选定⼈群问卷两种⽅式平均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221份,收回问卷2019份,其中有效问卷1985份,⽆效问卷34份(答卷具有明显错误和多数选项未填写的答卷)。

参与答卷的农民,代表着调查⼈群所在地区109675名核桃产业⼈⼝的民意;调查⼈群覆盖全县基地和⾮基地共16143户单户家庭的民意。调查⼈群所在地(村组)核桃种植总⾯积为118327.5亩,调查⼈群所在地区种植总⾯积占全县已完成种植总⾯积的32.4% 。参与调查答卷的农民家庭种植总⾯积为3032亩,其中川地(平地)占857亩,⼭地(坡地)占2174亩,户均种植12.6亩;调查⼈群(户)种植核桃后剩余的⼟地⾯积是2090.2亩;调查⼈群种植核桃的总株数为44429棵,户均种植株数185棵。问卷调查区域和⼈数见表1.表1 问卷调查区域和⼈数序号乡(镇)名称⾏政村(组)树⽬(个)有效答卷⼈数(⼈)代表所在地户数(户)代表所在地⼈⼝数(⼈)1 ⾦集乡4742999702 松树乡56847435793 ⼭门乡66092528104 草川乡990104195845 郭川乡32020926646 远门乡49667865307 ⼟门乡34542240688 贾川乡770129355809

⽩沙乡 6 135 749 5150 10永清镇 6 158 **** **** 11黄门乡 7 75 891 7080 12秦亭镇 6 105 510 3046 13红堡镇 6 149 1044 7213 14陇东乡 7 225 1174 5750 15⽩驼镇 16 195 1751 17312 16王河乡 12 275 2274 15084 17

新城乡 6 75 1095 6271 18丰望乡 3 60 236 1024 合计 18 116 1975 16143 1096754.2调查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核桃种植⾯积、农民认识、种植积极性、⽣产管理、技术⽔平、劳动⼒状况、收益情况、资⾦投⼊、种植品种、发展优势、农民愿望、存在困难和问题等12个⼤类36个问题,其中选项型内容 16项,数字型内容 15项,⾃由答卷选项5项,问卷内容见表2。表2 问卷调查内容5 ⾛访与座谈调查

⾛访调查重点⼈群为核桃规划基地内400多名基层农民;也⾛访了部分乡镇领导、⼲部、村组⼲部,林果主管部门领导、职员,加⼯企业负责⼈、采购经理,核桃中介(经纪⼈)约1.建园情况

2.农民积极性、重视程度、产业前景看法

3.管理⽅式、现状、技术⼿段、培训川地(亩)⼭地

(亩) 亩株数/总株数 种植原因 重视程度产业前景看法

⽣产管理⽅式 建园现状 技术、劳动⼒ 提供的培训 4.价格、收益、预期收益5.产业投⼊、计划投⼊

6.政策、项⽬、资⾦保障、风险 核桃价格收益情

况 满意收益 前期投⼊ 计划后期投⼊ 资⾦来源 政策落实情况

建园资助 资⾦保障 粮⾷安全、风险 7.品种、适应性、⽐较优势 8.存在问题与担⼼ 9.销售 10.优势11、观念转变

12.农民愿望 品种 适应性 产业⽐最担⼼

的问题 最⼤困难⾃然

灾害影响 采收与销售 产业优势、信⼼提升 传统种植观念转变 希望

100⼈。在⾛访调查中,召开了4次座谈会,其中村组⼲部座谈会2次,乡镇领导和⼲部座谈会2次。随机⾛访和重点⾛访相结合,⼩户和⼤户相结合,建园质量好和差相结合,劳动⼒充裕和不⾜相结合,中、⽼、青相结合,采取⾃由访谈、提问、座谈式等⽅式记录、录⾳、摄像收集和积累原始调查资料。⾛访调查区域、⼈数、内容见表3。表3 ⾛访、座谈调查的区域和⼈数1.⾛访基

地⽯沟河流域新建基地(张杨、雍陈)西灵⼭3万亩新建基地(东⾄⽩沙乡元坪,西⾄永清镇李沟)⾦集镇张⽜新建基地红堡半⼭新建基地陇-草公路沿线新建基地新城乡李湾基地铁炉梁新建基地

⾛访⼈数32⼈70⼈11⼈52⼈44⼈13⼈43⼈2.⾛访基地和部门2个标准化乡镇(陇东乡、草川乡)

5个⽰范区(园)6个已挂果村⽆核桃种植

户和其他农村⼈员管理⼲部、乡镇领导、村组⼲部加⼯企业⼈员购销户(经纪⼈)

⾛访⼈数104⼈38⼈25⼈21⼈14⼈8⼈25⼈⾛访、座谈总⼈数500⼈6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既包括上述⾛访区域,还包括王河乡、远门乡、贾川乡部分核桃基地。实地考察内容建园情况、苗⽊成活情况、基础设施(道路、⽔利、梯⽥)、果园管理状况、间作套种、⾃然灾害影响、挂果情况、⾃然灾害影响等。7调查结果与分析7.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7.1.1 接受调查⼈群年龄结构分析

本次问卷,共接受问卷和答卷的⼈群平均年龄为45.1岁,按年龄段划分统计。20岁及

以下5⼈、21岁—30岁165⼈、31岁—40岁280⼈、41岁—50岁835⼈、51岁—60岁550⼈、60岁以上为140⼈,接受调查⼈群年龄结构分析见图1。年龄结构为:中⽼年⼈⼝占查⼈群总数的67.6%,青壮年占⽐22.8%,符合当下农村实际情况,居家留守⼈群以中⽼年居多,俗称“3860”部队。从事家庭农业⽣产劳动,成为当下农村的主要劳动⼒资源,青壮年多选择外出务⼯。这样的农村劳动⼒结构有三个特点:⼀是农村劳动⼒资源严重不⾜,造成部分⼟地闲臵、撂荒;⼆是劳动⼒资源存在利好因素,中⽼年劳动者热爱⼟地、熟悉农业⽣产劳动资源和⽣产作业流程、熟练掌握劳动技术、有丰富的经验和技能,有利于核桃种植业和产业的发展;三是固有思维难于改变,长期的传统种植业观念已经形成,接受新⽣事物的能⼒较差,观念更新跟不上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学习意识、学习能⼒较差,直接影响到产业化的发展,成为⼈⼒要素中主要的障碍和瓶颈,同时,应⽤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与现实科技⽔平的发展存在较⼤差距。7.1.2 对政府产业规划和“⼈均两亩园”的态度

愿意种植的⼈数为 1025⼈;硬性接受政府种植任务的⼈数为120⼈;持⼀般态度的⼈数为105⼈;不愿意种植的260⼈,看法不明确(持观望态度)的465⼈,农民态度见图2。

7.1.3 农民对产业发展和未来前景的认识

认为很有发展前景的⼈数是1275⼈;对发展核桃前景不乐观的的⼈数为505⼈;认为推⼴的技术⽀撑体系不成熟的⼈数为 70⼈,态度不明确(观望)的⼈数为100⼈,其他35⼈,农对核桃产业发展前景见图3。

有51.8%的农民表⽰愿意积极主动的配合政府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64.5%的农民对未来前景持乐观的态度,持观望和对未来

前景不乐观的⼈数占⽐分别为23.3%、25.6%,不愿意选择种植核桃的⼈数占⽐为13.2%。总体来看,持积极态度的⼈群占⽐超过50%,约四成⼈群持⽐较消极的态度,符合产业发展初期⼈们的认识规律,经过近5年的政府强⼒推动,

村民⾃治和产业积累,⼈们认识⽅⾯的利好因素不断上升和提⾼。这为后续的产业发展奠基,成为今后⼀个阶段依靠村民⾃⼰推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效益提升的⼒量源泉和保证,政府部门要充分依靠这部分⼒量,引导并培育他们成为主要的⽣⼒军。这也是整个产业集群的核⼼所在,难点所在。7.1.4 农民对已建果园的管理⽔平和掌握的知识技能

调查⼈群认为⾃⼰对已建果园进⾏精细化经营管理的⽐例为53.9%,采取粗放式管理的⽐例为33.2%;熟练掌握核桃⽣产管理技术的⽐例为10.4 %;只懂⼀点技术和管理的⽐例为75.7 %;完全不懂技术和管理的⽐例为11.9 %。农民在产业转型和农业新产品推⼴过程中,掌握的技术和管理⽔平⾮常滞后,这是需要政府部门决策者和管理者充分重视的⽣产要素,因为农民个体的技术和管理⽔平决定着全县核桃产业发展的⽔平和效益的提⾼,在⼀定程度上也可能成为决定产业成功与否、推动项⽬实施进度的关键,通过强化培训、技术指导、⽰范、学习等多种途径和⽅法提⾼农民的技术⽔平和管理⽔平,也能提⾼农民⾃愿、⾃觉参与和建设的积极性。

7.1.5 往年的核桃价格、农民受益和满意度

2012年调查⼈群青⽪核桃出售最⾼价为2.0元,最低价0.8元,平均出售价为1.87 元。

调查⼈群中,⽬前收益较好的⽐例为16.2%,刚开始收益的⽐例为27.08%,还没有收益的⽐例为47.08%,

调查⼈群对核桃单产年均满意收益为3941元/亩;亩收益满意度1000元—3000元的⽐例为36.2%,亩收益满意度3000元—5000元的⽐例为23.5%,亩收益满意度5000元—10000元的⽐例为14.7%,

2012年农民出售青⽪核桃的单价呈现很⼤的发散性。说明受市场需求的影响,最⾼单价、最低单价、平均价格三个数据波动很⼤,最⾼和最低价差1.2元,导致农民最终的收⼊差异很⼤。表明清⽔县⽬前的核桃市场很不成熟,需要对市场资源进⾏及时的引导、培育和扩⼤规模,引⼊竞争机制,规范交易⾏为,通过吸引外部客商、加⼯企业、中介等市场杠杆的作⽤实现价格的稳定和合理波动,保护农民收益和收⼊增长,防⽌出现价低伤农。建议政府通过信息化⼿段、宣传、合作与交流等⼿段形成聚合效应,打造与全县种植规模相适宜的产业体系,成为陇东南最⼤的核桃⽣产、加⼯、销售集散地。

年均亩满意度收益为3941元,与占⼤多数收益满度的1000—3000元、3000—5000元⽐较接近,表民农民的收益期望,符合农业⽣产的规律,也符合注重现实需要的农民愿望。很明显,核桃收益远远⾼出⼩麦等传统农作物收益,这是很客观的现实。7.1.6 是否把核桃产业作为家庭重点农业和主要经济来源

把核桃种植业作为家庭重点农业和主要经济来源的⼈数为1805⼈;认为只作为家庭农业⽣产补充的⼈数为75⼈,不做为重点和经济收⼊来源的⼈数为 30⼈,其他想法3⼈。7.1.7 产业资⾦投⼊

核桃产业家庭累计投⼊500元以下的⼈数⽐例为36.2%;累计投⼊500—1000元的⼈数⽐例为27.8%;累计投⼊1000—5000元的⼈数⽐例为24.6%;累计投⼊5000—10000元的⼈数⽐例为11.4%,家庭累计投⼊资⾦情况见图4。

今后计划新增投资500—1000元的⼈数⽐例为16.9%;1000—5000元的⼈数⽐例为52.7%;5000—10000元的⼈数⽐例为10.1%,农民后期资⾦投⼊计划见图5。

累计投⼊不能代表农民在单位⼟地⾯积上的投⼊,但能反应农民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很显然,投⼊资⾦较多的农民在认识和接受程度上、经济基础、规模等⽅⾯⽐投⼊少的要强⼀些。从全县来看,⽬前农民整体个⼈投⼊严重不⾜,这是政府推动的必然产物。更不能与苹果、其他农业作物种植投⼊进⾏⽐较。农民对政府存在较强的依耐性,等、靠、要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今后计划投⼊能反应农民的未来选择和⾏动。计划投⼊1000—5000元的⼈群代表着趋势,是积极的、⼤有希望的。投⼊资⾦较多的家庭,有可能被培育为率先依靠核桃产业致富的农民带头⼈和⽰范户。7.1.8 家庭劳动⼒情况

调查⼈群中认为家庭劳动⼒充裕的为31户;劳动⼒够⽤的为190户;劳动⼒不⾜的为159户;没有劳动⼒的11户,农村家庭劳动⼒状况见图6。

劳动⼒要素已经上升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励有劳动⼒、有能⼒、有热情的农民⼤⾯积种植。对缺乏劳动⼒的家庭不作为培臵对象。⽢肃省正进⾏⼟地承包和流转登记试点,考虑结合县域实际,出台政策,做⼤做强、做精做深户、村、乡基地建设规模和⽔品。

政府集中建设的基地当中,虽然基础设施较好,但有⼀部分家庭是缺乏劳动⼒和没有劳动⼒的,这些农户存在着因劳动⼒问题⽽导致“只栽不管”现象,甚⾄发⽣很严重的情况,和管理较好的农户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地流转、农民合作社、⼤户承包、代管就显得⼗分重要。

7.1.9 ⾃然灾害对核桃产量的影响

认为低温霜冻的灾害份,⼏乎造成核桃产品绝收的⼈数⽐例为18.2%;认为灾害严重影响产量的⼈数⽐例为62.8%。

近⼏年低温霜冻频频发⽣,冻害对核桃产量的影响居⾃然灾害之⾸。尤其是核桃花期(早春),冻害(低温、霜冻)最严重的情形是造成绝收,其次是冰雹和⼲旱,冰雹发⽣的概率密度⽐冻害要低。

⽓象监测与预警机制对核桃⽣产的关系⾮常密切。要采取各种可能有效的措施防⽌冻害的⼤⾯积发⽣。防⽌冻害的发⽣成为农业⽣产中⼀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课题,在现有措施的基础上,寻求更多、更有效的措施将其对产量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也是⼤部分农民最担⼼的问题。7.1.10 核桃采收时间的确定

选择完全成熟后采收的⼈数⽐例为34.2%;根据节⽓采收的⼈数⽐例为8.9%;仿照别⼈采收的⼈数⽐例为31.4%;随意采收的⼈数⽐例为11.9%。

核桃采收影响到核桃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品质对加⼯企业加⼯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影响很⼤,不同品种加⼯后的出品率也不相同。保证给加⼯企业提供优质的核桃原产品,才能推动“基地+农户+公司”产、供、销⼀体化模式的形成。7.1.11 受农民欢迎的核桃的销售⽅式

选择核桃原产品(青⽪、⼲果)卖给加⼯企业的⼈数为101⼈;选择由政府组织统⼀收购的为109⼈;选择贩⼦(中介)收购的⼈数为109⼈;选择由⾃⼰到市场销售的⼈数为27⼈;留着⾃⼰处理的⼈数为19⼈;不清楚怎么处理的⼈数为23⼈。7.1.12 清⽔县散⽣核桃树分布⼴泛,⽼龄树很多

调查⼈群中属于家庭拥有的最⼤树龄为300年以上,其中100年以上树龄的⽼龄树12棵,50年—100年树龄 21棵,20年—49年树龄的35棵,⽼龄树平均树龄28.1年。新建果园平均树龄4.4年。清⽔县相关部门正在开展散⽣核桃树的普查登记⼯作。7.1.13 今后对政府在建园、管理⽅⾯所寄托的希望

建议由政府继续提供全部建园投⼊和后期资⾦扶持的为112⼈;建议由政府只提供建园资⾦的182⼈;对政府在资⾦上不寄托希望,不信任的56⼈;其他想法25⼈。8 ⾛访、座谈调查结果与分析8.1 ⾛访、座谈调查特点

本次⾛访调查⼈群覆盖核桃规划基地建设内80%以上的区域,⾛访范围⼴泛,重点规划区域调查⼈群密集,年龄层次根据现阶段农村劳动⼒实际情况,以中⽼年偏多,青年⼈居少。⾛访与察看密切结合,结合实际,⽤运4种访谈⽅式与接受调查者沟通,并通过笔记、录⾳、摄像形式进⾏记录,掌握真实、充分、完整、系统的⼀⼿资料。承兑对访谈者个⼈谈话内容和信息保密,不公开。绝⼤多数农民对本次独⽴调查持欢迎、配合态度,随遇访谈、⼊户调研、定向访谈均达到或超出预期⽬标;收集、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意见数百条,⾛访调查统计情况见表4.表4 ⾛访、座谈调查情况统计表

调查⼈群与⼈数(⼈)访谈⽅式记录形式农民400 管理⼲部14企业⼈员8购销户(经纪⼈)25

⾃由访谈定点访谈与座谈⼊户访谈笔记1万余字

录⾳摄像总计500⼈3种形式1万余次14段103张

8.2 ⾛访、座谈调查获取的信息、资料和数据内容

调查中获取的主要信息和数据包括:调查村组整村(组)及单户家庭种植⾯积(包括最⼤种植⾯积、最⼩种植⾯积),种植株数(包括户均株数、亩株数)、品种、建园质量(梯⽥、⼟质、覆膜、种植、幼树成活率、补栽等)、管理现状(施肥、浇⽔、除草、修剪、病⾍害防治、冬季防冻等⽥间作业)、重视程度(果园农资投⼊、⼈⼒投⼊、关注程度、务作)、散⽣树存量、新建园挂果情况(幼树挂果年限、⽼树挂果、单株产量、亩产量、年总产量)、收⼊与销售(单株收益、亩收益、年总收益、销售价格、销售收⼊、销售⽅式、销售难度、与农作物收益⽐较)、管理难度(与苹果、传统农作物⽐较)、间作套种(套种作物种类、规定的品种、对果树造成的影响)、种植态度(统⼀规划、⾃愿、被动、硬性要求)、产业前景及优势(对产业前景的看法、种植优势、劣势、未来计划和⾏动)、权益保证(承包期内的⼟地利⽤权益、种植权益、收益权益、政策落实、资源分配权益)、劳动⼒(整体劳动⼒与

户劳动⼒、劳动者年龄结构、外出务⼯劳动⼒状况、留守⼈群)、收益期前⽣活保障(年收⼊、年⼈均收⼊、主粮收成情况、粮⾷安全、务⼯收⼊)、⾃然灾害、管理经验、成功经验、⽰范带动效应、典型(村组典型、个⼈典型)、困难与问题、意见与建议。

8.3 访谈调查结果分析8.3.1 政府强⼒推动

全县核桃基地建设时间跨度长、近3年种植⾯积迅猛膨胀和扩⼤,整流域推进、全区域覆盖,集中连⽚、地域分布⾮常⼴泛。县委、政府把核桃产业作为全县扎根性⽀柱产业,集全县之⼒,投⼊前所未有的⼈⼒、财⼒、和物⼒打造基地。连续数年,发员⼲部职⼯投⼯投劳,帮助农民建园,分配任务、下地劳动。按照每年数万亩的规模⼤⼒推进,动辄上万亩和千亩的果园基地随处可见,覆盖了调查区域所有的乡镇、村组和农户,调查中只有极少数农户没有在规划区建园。⼀眼望去,看到的全是果园,新建园占绝⼤多数的区域和⾯积,被⽩⾊地膜覆盖的⼟地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常耀眼,令⼈震撼。农民⾃主建园极少。“国家的钱确实花了不少”这是很多农⼈的共识。8.3.2 农民认识不⼀

调查中不⾜1/5左右的农民持谨慎的⽀持态度。1/4以上的农民持否定态度和模糊看法,约1/4的农民具有强烈的抵触、反对和漠视态度。6成以上的农户青壮年选择外出务⼯,5%左右的农户举家外出,常年⽆⼈,出现“树逼⼈⾛”的现象。拥护和⽀持的农民主要包括:⽼辈⼈种植较早,形成规模,并产⽣收益的⼀群⼈;宣传到位、政策落实到位、⼯作细致的村组;爱好果树、懂技术、接受培训较多、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群体。年青⼀代⾜不沾泥,成为真正的新型城市移民,“培养新型农民”在清⽔这⽚⼟地上是⼀句空话。丰台村劳动⼒专项调查:该村核桃种植⾯积140余亩,总⼈⼝约200⼈,外出务⼯⼈员100⼈左右,留守劳动⼒52⼈,均为50岁以上,6户⼈家⼟地荒芜;磨⼉村牲畜耕作调查:磨⼉村原有⼤牲畜100多头,主要⽤于耕作,⾃统⼀种植核桃以来,随着劳动路⼤量外出,全村仅剩⼤牲畜6头,机械耕作有限,⼈⾛地荒,很多农民农村劳动⼒⼤量外出,造成农村劳动⼒极度短缺,调查区域⼟地荒芜现象⼗分严重。⽥间调查中鲜见40岁以下的男性农民。外出务⼯的年轻⼀代,每年春节回家⼀次,很少对本家的⼟地和作物收成发⽣兴趣,也很少参加⽣产劳动,“⼀个⼈⼀年打⼯能赚⼏万甚⾄⼗万,划不来种树”刘庄村地头⼲活的王姓⽼⼈如是说。调查中发现只有为数不多的⼏个村庄占50%的村民⽐较重视核桃,“你重视吗?你认为核桃种植前景如何?”“都不重视,没啥希望”他们很多⼈这样回答。“为什么不重视?”回答五花⼋门,持不同的看法。

8.3.3 农民的果园经营意识普遍偏低

⼤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既然政府统⼀规划种植,也只能服从。

核桃树属于容易管理的树种,绝⼤部分农民种植后听天由命,放任⽣长,以打⼯赚钱为主要增收⼿段,收益是以后的事情。

统⼀规划后的新建果园,因为推梯⽥,⾯积有收有缩,⼟地界定不清,归属不清,“准确有多少⾯积,也不清楚”有村民这样说。“统⼀种植以后,到底咋管,都不清楚”很多⼈这样说,⼀部分农民表现出对新兴产业的观望和迷茫。8.3.4 建园质量层次不齐,低⽔平重复建设普遍存在,管理粗放

新推梯⽥原有耕作层被破坏,肥⼟推到地埂,⽣⼟外露,回填的表⼟不⾜,影响成活率,抱怨的农民是这样说的。也有不愿意种植或者没有劳动⼒的,由政府出钱雇⼈栽树,他们为了赶进度,⾛个过程,见苗⼦⽴在地上就完成了任务。建园后,重视的农民成活率⾼,地⾥的杂草被锄得⼲⼲净净,⼟地平整,间作浅根性短杆植物,如洋芋、黄⾖、⽟⽶,务地务树两不误。有⼈认为套种过于单⼀,没有主粮和油料,选择种植胡⿇和⼩麦,这是政府不允许的套种作物。南部⼀个乡镇数年之前政府强⾏种植的梨树,还没收成就被毁掉,⼜种上了核桃。该乡管理⼗分严格,种植⼀年内,政府严加看护,直接进地⼲预,并声⾔违规要罚款,受此影响,成⽚的⼤⾯积核桃基地野草丛⽣,农民对抗意识⼗分强烈,⼈为破坏,缺苗、放任不管现象⾮常严重,地荒现象也让⼈触⽬惊⼼。整流域核桃基地少见⼈⼒劳作。今年政府发现情况严重,放松了管理,部分农民开始套种。统⼀规划带来的另⼀个问题是农户管理时,⾯积分散、户摊⾯积差异很⼤。部分农民抱怨⾃家的地分散在⼗多处,少的只有2分地,很难管理。户均种植⾯积差异反应在⼈均⾯积上,多的家庭⼈均达4亩以上,少的家庭⼈均不⾜1亩。果园管护效果形成强烈反差,同龄树因务作不同,成活率、主⼲直径和⾼度、长势千差万别,形成明显对⽐。8.3.5 收益普遍偏低

调查近3年核桃收益情况,⼤龄树(10年以上)和低龄树(6年以上)单株和总收益普遍偏低,收益没有特别突出的家庭。核桃收益集中在散⽣⽼树上,⽼树单株最⼤收益可达5000元以上。

调查了核桃种植起步早、处于盛果期、开始收益的村组包括安⼉村、⽥湾村、犁⼭村、王尧村、李蚬村;调查15年以上树龄2户。除⼀户农民外,⼤部分农民对⽬前收益均表⽰出不满,认为产量低,甚⾄不挂果的情况普遍存在,对于不挂果的原因,⼤部分农民说不清楚,技术部门指导少、技术管理不到位。8.3.6 90%以上的农民不清楚核桃种植品种

访谈中,只有3名农民知道品种,绝⼤多数农民不清楚⾃⼰果园⾥种植的是什么品种,也不清楚引进品种和本地品种,乡镇⼲部⼀般能说出3-5个品种。从林果部门了解,清⽔种植的核桃品种主要有晋龙1号、2号,⾹玲、清薄、中辉、辽核1号、3号等适⽣品种。8.3.7 技术含量低

不⾜20%的农民表⽰懂管理、懂技术,⼤部分农民认为⼀年最好施肥2次,也要修剪。

其他⼈群只知道核桃树⽐苹果树好管理,懂得病⾍害防治技术的⼈群极少。没有⼀户农民表⽰种植后浇过⽔,认为核桃树抗旱。多数家庭依靠政府实物补助(化肥)施肥,普遍存在施肥次数、施肥量不⾜的现状。不⾜1成的农民施⽤过农家肥,最典型的⼀户农民(红堡刘湾)种植5亩新疆品种,连续施农家肥8年,树龄19年,长势良好,基⼲周长65公分,直径约22公分,属于⾃家早期建园,没有列⼊项⽬规划,已进⼊盛果期。8.3.8 ⽥间道路、农资分配管理问题

新建园因为推梯⽥把进⼊⽥间的农路推毁,后续农路没有修通,农业机械不能进⼊⾃家⽥地耕作,导致杂草丛⽣,农民多有抱怨。部分村组农资分配不均衡,每年政府统拨的化肥、苗⽊、地膜,到村组后,分配⽐较混乱,存在⼈情分配,或与造册⾯积不⼀致、或因劳⼒导致的偏差、或因宣传不到位导致的误解。做法也不相同。纳⼊退耕还林补助的农民,实际到⼿的资⾦数⽬也不相同,最少每亩70元,最多的160元。苗⽊实⾏政府⽆偿提供,仅收运输成本,收费标准每株2-8.5元,各村组收费标准不同。

果园地膜覆盖率达90%以上,近两年采⽤树下营养带覆⿊膜,效果较好。8.3.9 民主议事没有提上⽇程

多数村民反映,核桃产业建设前后,未召开村民⼩组会议,进⾏产业决策和产业实施⽅案的讨论。9实地考察结果与分析

实地考察⽤来印证调查问卷和⾛访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实地考察路线:西灵⼭基地(永清镇、⽩沙乡)—陇东乡基地—草川乡基地—红堡镇基地—远门乡基地—新城乡基地—秦亭镇基地—⾦集镇基地—贾川乡基地

考察内容:基地建设情况、规模、配套设施、成活率、树龄、树体⼤⼩、长势、病⾍害、挂果情况、果园管理和务作、套种及⽰范园建设。9.1 基地建设规模

核桃基地建设规模巨⼤。主要特点:整流域连⽚推进,部分乡镇种植⾯积占可耕地⾯积的80%以上,⾯积急速扩⼤主要集中在近3年内,多数分布在⼭、梁、湾、沟壑区,川区较少,在确定的原则下,统⼀规划,统⼀组织种植、统⼀提供种苗、统⼀提供地膜,统⼀补苗、统⼀施肥。9.2 基础配套

考察中看到4处⽔利设施。已建成西灵⼭流域2个⼤型集⾬场,其中太⽯⼭集⾬场附设⽔窖47个,代沟⼭附设⽔窖29个,询问附近农民是否利⽤时,表⽰因为多种原因⽔窖内没有存⽔可⽤。正在建设的2个蓄⽔池分别为程沟⼭和杜沟⼭,计划从⽜头河进⾏⼆级提灌蓄⽔,利⽤⼤的⾼差,灌溉果园。正在铺设连接果园的管道和出⽔⼝(每个60⽶设⼀个出⽔⼝)。通向⼤的核桃基地的铺沙公路或⽔泥路畅通,纵横交错,连成⼀个⼤的公路⽹,交通便利。9.3 成活率

新建园幼树成活率较低,建园较早的基地成活率⾼。

各流域幼树成活率不同.成活率较⾼的区域有陇东、秦亭、红堡等乡镇、成活率较低的有草川、新城的部分地区。9.4 树龄普遍较⼩

树龄以2-3年占多数,5-6年树龄占⼀定⾯积,7年以上树龄存量较少。9.5 管理现状

实⾏套种的基地,地上杂草清除⼲净,占到整个基地的70%左右,做好的区域有红堡半⼭、陇东乡⼤部分区域、秦亭镇部分区域;⼤约30%的基地农户民没有进⾏套种,或者政府部门不允许,地上杂草多,影响果树⽣长,⽐如陇-草公路沿线、红堡镇麦⽜⼀带基地。9.6 ⽰范园

⽰范园的作⽤是让农民看到希望、增强信息,作⽤不可低估。考察发现⽰范园、挂果园⾯积极少,⽰范园管理⽔平低,科技⽔平不⾼,⽰范带动效益不明显。10清⽔县核桃产业优势分析10.1 地理优势和⽴地条件

清⽔县现辖18个乡镇,辖区内有200多个⾏政村,总⼈⼝30多万。全县耕地⾯积⼤约90多万亩,其中林地64万亩,草⼭草坡46万亩。地处陇⼭⼭地向梁峁过渡地带,地势总趋向东北⾼、西南渐低;地貌分为中低⼭黄⼟梁沟壑区(分布于县境中、西部)和森林草原⿊炉⼟地带(分布于县境东部);最⾼海拔2201⽶,最低海拔1112⽶,相对⾼差1089⽶;年降⾬量充沛,平均达580毫⽶以上。海拔⾼度引起热量、降⽔条件、⼟壤、植被的垂直变化,使⾃然条件复杂多样。处东南、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边缘地带,处陇⼭⼭脉延伸地带,南⾯笔架⼭从东到西延伸到县境腹部,县境渠⾕溪涧,⽔道纵横,长过五⼗⾥河流有四⽜头河、汤浴河、樊河、后川河。后川、樊河、汤浴三川汇⼀⽅渠涧成河,⽜头河汇全县之⽔成河,四条河流冲积出⼤⽚肥沃的农⽥。县境内散(野)⽣核桃资源极其丰富,分布极为⼴泛,全县散⽣核桃树存量10万株以上,折合⾯积5万多亩。⼈民群众种植历史悠,对核桃树这⼀特有树种有着强烈的感情⾊彩和丰富的种植经验。⼟壤肥沃、⽓候湿润、降⾬量充沛、光照充⾜、条件适宜。10.2 政策、项⽬优势

项⽬取得了国家、省、市财政⽀持。清⽔县核桃种植⾯积已位居全省前列,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重视和肯定,政策机遇最佳。政府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优惠政策、技术⽀持、⼈才队伍等诸多举措,在清⽔的农业发展史上是空前巨⼤和史⽆前例的,给⽼百姓创造了⼀个⾮常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已经形成的规模优势使这⼀产业基础扎实、⼈民群众拥护、上下形成合⼒,具备良好的政策基础、地缘优势、环境优势、氛围优势等诸多发展条件。这⼀惠民产业必将⼤放异彩,⽼百姓必能从中受益,造福⼦孙后代,成为清⽔县⼈民群众脱

贫致富奔⼩康的主渠道和必然选择。必将在清⽔的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写下浓墨中彩的⼀笔。10.3 核桃抗性强、适应性强,适合⼴⼤⼭川种植

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易贮藏、好运输、销路⼴、市场需求量⼤,是传统的特⾊⼲果⾷品。种植和管理难度⼩、收益可观、能节省劳动⼒。能切实提⾼农民收⼊、保护⽣态、绿化家园。10.4 群众基础好

清⽔县核桃发展历史悠久,基础坚实。在清⽔县⼤⾯积推⼴核桃树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祖祖辈辈们在房前屋后、⽥间地垄都

有种植的习惯,幼树、⼤树、⽼树遍地⽣长,⼈们爱树、护树、种树,熟悉核桃树的⽣长习性、管理知识,常年⾷⽤核桃原产品,并作为收⼊来源之⼀。10.5 发展前景⽐较乐观

核桃的经济价值和⽤途决定了其⼴阔的发展前景。核桃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具有很⾼的经济价值,除了核仁的⾷⽤价值外,其树⼲、根、枝、叶、⽪也都有⼀定的利⽤价值。核桃产业的市场需求决定了其⼴阔的发展前景

⼲果市场空间⼴阔,消费供不应求。2011年全国核桃总产量130多万吨,⼈均不到1市⽄,进⼝美国核桃10多万吨;核桃⼲果市场价格由原来的1公⽄⼏块长到⽬前市场价格30元/公⽄,国内核桃消费量不断增加。核桃⾷⽤油市场需求巨,核桃成为未来⾷⽤油的重要原料。

清⽔散⽣核桃树分布⼴泛,户均株数较多,最多的家庭有50株以上,正常年份均能取得较好的收益,⼈民群众坚信核桃树能致富,和粮⾷作物相⽐,种植核桃具有明显的收⼊⾼、省劳⼒、好管理的特点。1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 产业体系决策规划与农民⾃主经营的⽭盾,成为当前清⽔农村⼯作的主要⽭盾之⼀

《⼟地承包法》第⼗六条规定,承包⽅享有“依法享有承包地使⽤、收益和⼟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主组织⽣产经营和处臵产品”的权利;第⼗四条规定发包⽅有“尊重承包⽅的⽣产经营⾃主权,不得⼲涉承包⽅依法进⾏正常的⽣产经营活动”的义务。政府实施的产业体系规划,在⼟地承包期限内统⼀规划,强迫农民改变种植结构,违反农民主观意愿,在⼀些地⽅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对,对政府、⼲部的不满情绪加剧。暴露出来的⽭盾⽐较尖锐,多种⽭盾并存,呈现新特点,问题⼗分集中,⼲群关系紧张,对出现的新⽭盾、新问题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化解⽭盾的⼯作机制。严重影响产业进程和产业质量,“好⼼未必能办成好事”。

11.2 宣传、动员、引导⼯作不到位

由于建园⾯积⼤,进度太快,宣传⼯作只在⾯上,没有做认真细致的宣传、动员,以⾏

政推动为主,存在着强烈的领导意志和主观意识,忽视了对乡镇领导和群众的教育和培训,在基地建设中和建成后,⼀是乡镇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多数乡镇历届领导在⼲鲜果基地建设中,就任务⽽完任务,为考核⽽办点,⼀旦考核应付过后,就万事⼤吉,回头不看,到新年度或新领导办新点,弃旧点,迎接新考核。没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产业发展理念,致使历年建园成效巩固率很差。⼆是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建园积极性不⾼。为数不少的农民存在对⽴、抵触、消极态度。群众参与建园的积极性不⾼,⼤量的青壮年外出务⼯,留守的⼤都是⽼⼈和妇⼥,建园和果园综合管理的劳动⼒明显不⾜,已建果园荒芜现象⾮常严重,程度⽇益加重。群众以种粮为主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鲜果这⼀新⽣产业建设和转型产⽣了很⼤的抵触情绪,⾃建⾃毁现象经常发⽣。种植后放任不管,绝⼤部分农户没有管理意识,不施肥、不浇⽔、不除草、不松⼟、不修剪、不防病⾍害,任其⾃⽣⾃长,导致全县的⼲鲜果园见效很慢。随着⼲鲜果⾯积的不断增加,病⾍危害⽇趋严重。11.3 管理管护措施不到位,管理粗放,长效机制不健全

已出台了《清⽔县⼲鲜果基地综合管理管护暂⾏办法》,但是各⽅执⾏不⼒。除个别乡镇外,绝⼤多数乡镇管理管护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管理极其粗放,毁坏⼯程和损失苗⽊的现象严重,甚⾄对群众的肆意毁园⾏为熟视⽆睹,从不过问。农民对未来的产业政策⾛向不明,超过半数以上的农民认为,将来怎么发展,还不清楚,边⾛边看。11.4 政策落实和资⾦投⼊不到位

县政府提出的“双80”(苹果、核桃每亩补助80元)政策没有落实,⼀些纳⼊退耕还林的林果⾯积补助经费没有按标准发放,农资分配中存在严重的不公平和以权谋私⾏为,部分乡镇提出的⼀次性给予管理较好的农户1000元奖励没有兑现,农民怨⾔⼤。建园后续管理经费⽆着落,县财政⽆专项资⾦,上级部门⼜⼏乎没有项⽬⽀持,乡镇和群众⾃筹不积极,在补植补造⼒度不⼤(补植效果差),⼈、财、物投⼊很有限,和传统农业⽣产相⽐较,农民⾃⾝投⼊严重不⾜,部分农户持续数年零投⼊,11.5 配套设施不到位、建园质量不⾼、技术服务不到位

梯⽥整修、⽔利设施、⽥间道路等主要的基础配套设施不配套、或者质量低下、利⽤率低,对建园质量和后续管理产⽣了很⼤的影响。这和政府宣传的“基础设施不配套不种植”的要求存在很⼤的差距。“梯⽥修的差、不规范、耕作层严重破坏,肥⼟被铲到地埂,下⾯⼟质很差,义务⼯(雇⼯)挖坑埋树完任务、浇不上⽔、⾛地⽆路、不好耕作”“国家的钱浪费太严重了”是西灵⼭基地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建园质量不⾼,技术服务不到位,科技普及率低。果品产业建设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果业部门现有⼈员少,技术⼒量弱,真正懂技术、会操作的⼈员更少,服务⽔平低。⽽且留守农民的⽂化素质很低,接受技术的能⼒更低,科技普及难度⼤。乡镇培训⼒度不⼤或者不组织培训,果农对参与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导致新技术的普及率和科技应⽤⽔平不⾼。基础条件有限制,抵御⾃然灾害能⼒弱。⼲旱、霜冻、雹灾等⾃然灾害常有发⽣,尤其近5年来的冻害导致核桃绝收和严重减产,给农民收⼊造成很⼤影响。

11.6 劳动⼒严重不⾜

青壮年外出务⼯导致从事农业⽣产劳动的⼈⼝多数留守是妇⼥和⽼⼈,劳动⼒严重不⾜。有的家庭种植⾯积达到15亩以上,仅有1名劳动⼒;或者根本没有劳动⼒,代种代管普遍存在,出现了产业建设中“树逼⼈⾛地荒、因果抵粮”的新现象,清⽔农业过去属于⾃给⾃⾜,现在果园占据了⼤⾯积的耕地,⼩麦种植⾯积极⼤减少,粮⾷安全保障受到威胁,农民忧患意识加重,多数农民认为出于⽆奈只能选择外出务⼯,“⼟地不留⼈了,核桃树没指望”;政府⼲部则认为“农民不重视、农民素质差、眼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

11.7 短期内规划和建设⾯积过⼤,分配不均衡

近3年发展⾯积过⼤,整流域连⽚规划建设导致短时期基地建设规模迅速膨胀,带来⼀系列⼗分严重的问题。硬性规划导致户均、⼈均⾯积分配严重不均,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分突出,和农民的意愿相背离,出现⼤⼀统、⼀⼑切的被动局⾯。11.8 种苗基地建设滞后,苗⽊⾃给不⾜

规模建园每年需核桃苗量在⼀百万株以上,⽬前本地核桃种苗基地建设从规模上⾃给有余,但是嫁接成功率较低,⽽且良种率不⾼,能⽤的合格苗较少,需要外调三分之⼆以上,外调苗运输过程长,苗⽊品种的⽓候环境适应性不强,品种及质量把关难度⼤,导致建园成活率、良种率不⾼。11.9 龙头企业发展慢,产业体系不健全

⾄今还没有⼀家成功的龙头企业引领果品产业的发展,产、供、贮、加、销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尚未形成,果品产品附加值低,丰产不增收的事实存在。产业服务组织发展慢,组织化程度不⾼。全县苹果、核桃主产乡镇、村组虽然创建了⼀些果农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多数群众性组织基础条件差,覆盖范围⼩,服务领域窄,功能不健全、运⾏不灵活,缺乏体制和服务模式创新,其辐射带动能⼒弱。11.10 经营模式创新⼒度不⼤,果园⼟地流转步伐慢

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和⼤户流转苹果园的已有10余家,但核桃园流转⾄今空⽩,⽽且果园招商、流转的扶持政策不明晰,⽆⼈或⽆能⼒作务的果园荒芜较为严重。12 对策与建议

12.1 保障农民利益,争取群众⽀持

核桃属于长效林果产业经济,收益期很长,从现实情况看,现有的⽔平10年也不⼀定有个好收成。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如何保证农民收⼊不减、利益不损、粮⾷安全有保障,给农民⼀个定⼼丸,这是个极⼤的挑战。

在盛果期之前,有条件的乡镇、村组实⾏代管,每亩地给予400元以上的补助,代管期实⾏机构管理,即能保证果园质量,也能保障农民收⼊。

尽快制定⼟地流转、⼤户承包、代栽代管办法,明确产权归属,合理配臵和利⽤资源,

化解当下农民收益不⾜的问题。解决管理严重滞后、劳动⼒不⾜、技术服务差等⼀系列问题产⽣的负⾯效应。落实“双80”政策,提⾼农⽥转林果补助标准(每亩每年160元以上)。

⿎励农民依法合理经营⼟地,不⾏政⼲预农民合法合理经营⼟地,防治⼟地⼤⾯积荒芜。长短结合,采取间作套种等⽅式实现农民满意的收益。

12.2 调整建园⼟地承包经营权

对出现的新规划基地内农民⾯积极度不均、地块分散问题,召开全体村名会议,重新调整承包⾯积,解决⽆⼈户、放任户、⽆劳⼒户,地块分散、⼟地荒芜等问题,做到树有⼈管,地有⼈种,⽅便管理,归属清晰,重新配臵资源和资源分布是提⾼农民积极性、提⾼管理效益的重要⽅法和途径。取缔⼀部分特别不重视、⽆⼈户基地建设计划⾯积。12.3 狠抓制度落实,树⽴服务意识

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清⽔县⼲鲜果综合管理管护暂⾏办法》,并狠抓落实。加⼤宣传⼒度,告知农民义务,尤其要严格落实管理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政府领导和⼲部转向基层、盯紧产业,贴近农民、服务农民,解决问题,化解⽭盾,持续推动核桃产业科学健康发展,做到办法实、抓的准、成效好、管理⽔品⾼。12.4 民意当先,科学⽴项,依法扩⼤建园种植⾯积

全县可耕地⾯积约96万亩,核桃种植⾯积已达30万亩以上,农民意愿、后续管理、资⾦投⼊严重不⾜、劳动⼒要素等风险成本会急剧上升,⽐较优势没有形成。对传统的粮⾷作物(⼩麦、油料等)要留⾜够的余地。今后把⼯作重点放在持续不断的对已建果园的巩固、管理上。合理调整低产⽥、退出部分区域⾯积,谨慎扩⼤新建基地,建成后规模化经营总⾯积不超过30万

亩,包括散⽣⾯积总量可达35万亩。12.5 强化⽰范引领

对群众基础较差的乡镇,可以先办点⽰范引导,然后逐步推进。强化对已建成的⽰范户、⽰范村、⽰范乡建设、管理和宣传,提⾼⽰范化⽔平。树⽴、推⼴、宣传先进典型,红堡镇刘湾村刘许昌⽼⼈的5亩核桃园,18年树龄、收益很好,这样的典型值得推⼴和宣传。重点解决早期果园不挂果、不结实的问题,突出收益在⽰范中的作⽤和地位,防⽌出现基层⼈为布臵的“做给领导看、应付检查、路边树、采访户”所谓的⽰范户。12.6 通过科学研究项⽬提⾼科学化⽔平

通过⿎励企业、科技⼈员、农技⼈员、科研机构争取科研项⽬⽀持,解决⼀些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课题,提⾼核桃产业基地建设的科学化⽔平。通过科学研究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种苗及种苗基地建设课题。通过引进、优育等⽅法,培育适⽣品种尤其是抗冻害适⽣品种的选育。⼀⽅⾯林果部门要加⼤对育苗企业及⼤户的指导,使其提⾼果树育苗的出苗率和良种率,另⼀⽅⾯要继续进⾏种苗招标竞标制,促使育苗者多育苗,育好苗,保证良种壮苗上⼯程。作为核桃产业⼤县,苗⽊⾃给⾃⾜是必由之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