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合理灵活地使用数学教材

来源:欧得旅游网


如何合理灵活地使用数学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在体现教材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灵活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加工教材,使教材更具动态化、情趣化、生活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教材的使用价值,焕发教材的生机和活力。

一、联系教学实际,适时填充教材

教材的版面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它只能为教学活动提供一个范例,供师生参考与借鉴。要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充满灵气,就必须把那些学生感兴趣而教材中并未显示出来的一些素材尽可能地补充到教学中来。

如:在教学“数的产生”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四大文明古国的一些关于数字的历史以及一些名人与数字有关的故事;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可以通过《九章算术》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取得世界领先地位等等;在教学“数的整除”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方面所做的努力。

二、把握编者意图,适度改编教材

有限的教学素材凝聚着教材编者的心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体现着科学的哲理。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品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编者意图,才能有效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如:“商不变规律”,教材上是先表述被除数以及除数的变化情况,然后给出“商不变”的结论。例题呈现的一组算式也是先出示被除数、除数,然后让学生求商。这样,在探究过程

中,就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情况,从而自然地得出“商不变”的结论。但是,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反其道而行之:先确定了“商不变”的条件,然后让学生在求被除数或除数的过程中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商不变规律”。具体教学片断如下:在第一环节中,我先呈现一组被除数不变的算式:40÷2,40÷4,40÷8,在求出商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在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除数越大商越小;接着再呈现一组除数不变的算式:10÷2,20÷2,40÷2,求出商后得出结论:在除数不变的情况下,被除数越大商越大;接着,又引出一组商不变的算式:8÷()=2,16÷()=2,32÷()=2,64÷()=2,在学生求出括号中的数后,引导他们发现这一组算式的商都相同。在第二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立足“商不变”观察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情况,然后通过验证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同时,我在黑板上完整板书:商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几倍,除数也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这样一来,整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灵活而又准确地掌握了“商不变规律”的内涵。

三、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活化教材

教材中的材料总是以静止、平面的面目呈现,而小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课堂教学更是一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活化教材,使静态的教材动态化、趣味化。

如:在一年级下学期教学“统计”时,我将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学具(用多媒体电脑演示)改成三种形状的饼干,将放在学生学具盒中“一目了然”的学具改成用饼干喂猴子时饼干的“一去无踪”,促使学生产生不得不记录下来的强烈愿望。然后,加快饼干的下落速度,减少饼干出现的时间,“迫使”部分记录慢的学生产生寻找更为简单的记录方法的强烈愿望。最后,我顺势让学生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讨论“怎样记录既清楚又方便?”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思维十分活跃,除了产生了教材所示的方法以外,还产生了用“点”“横”“竖”“1,2,3,4……”等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记录方法。这样,改变了原先

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教学效果特别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