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对二线城市的影响
高铁由于运行速度快,在单位时间内,可以通过更多的列车,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运载量。据百度百科上的介绍,以一天单向运送的旅客量计,可以数倍于一条高速公路或一条机场专用跑道的运送量,如未来双联客车或双层列车,运送量可以高达十数倍。在进一步完善设施后开展货运,其效能也将进一步显现。对中国的经济当有大规模的抬升作用,其对二线城市的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
大规模增加二线城市人流、物流的空间位移数量和频次,促进各城市间包括与一线城市间的合理分工和配合,从而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二、
各二线城市,均为一定区域的经济中心。在获得高铁的强大支撑后,各二线城市对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的扩散作用,都将产生大变化,从而显著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
旅客和货物周转量不仅大规模增加,而且在途时间显著缩短,首先是时间成本的节约,同时也是在途支付成本的节约。以贵阳至北京为例,从前乘火车,记得要40来个小时,现在提速后接近30个小时,如有了高铁,只要6个小时。车票会贵不少,但时间只要一个上午或下午,在途时间减少,一路上吃的用的费用,也会显著降低。
四、
导致与空运、高速公路等运输业间的竞争加剧。比如,从前从成都到重庆,火车要一个白天,后来成渝高速公路修通,两地间运行时间只要4个小时,导致坐火车的人大量减少,促使火车提速,而正在兴建中的成渝高铁,将使两地间的运行时间缩短为一个小时,不仅对高速公路,而且对航空也会构成极大威胁。这会是一场恶战,最终会促进各方面都在运营时点、质量以及降低费用上下功夫,从而进一步惠及被服务方。
目前,整个高铁仍然处于建设期,或者说是建设与营运并行期。有了高铁后,还需要各二线城市所辐射区域的陆路、水路交通条件的匹配,既然高铁的运量可以十数倍于高速路,就需要庞大的人流和物流来支撑,如果公路和水路等运量匹配不足,就会导致高铁的运能放空。在我国,高铁的投入,基本上是靠国债资金和贷款匹配来建设的,同时靠被服务方付费甚至高付费来还款,这势必会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个因素,如果投入过多发展过快,涉及公众的承受能力和建设质量。在发展中,如果高铁竞争时处于优胜状态, 也会造成公路、航空、水运一些线路运量的萎缩,这也会带来其他运输方式前期投入形成规模的放空。高铁建设从前由铁老大独揽,也是影响建设效益和产生贪腐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的看法是,高铁该建,各种运输方式中该有竞争。但在规划上,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上,建设方式上,都有众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毕竟建高铁已有时日,有不少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考虑的,应当是降低建设和发展成本、投资规模及回收期限的进一步合理、安全系数的提高以及公众的承受能力,竞争机制引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高铁比航空出行的优势(中短途)
1准点
高铁只要不是天气差到哪里去,都能保证准点。
2、舒适
最明显的一点是飞机起飞后会加压,不习惯的话耳朵就很难受。第一次乘坐飞机的时候我还以为我耳朵出毛病了,吓得半死。
3、可使用通信工具
在飞机上几个小时,除了能看飞机上提供的报纸、杂志,就是屏幕上单一的视屏。
4、距离
机场一般都在远离市区的地方,有些更远,多数都要走高速。而火车站即使建在郊区,也不会很远,一般公交地铁一小时之内。
例如在福建福州,从市区到长乐机场,做机场快线,要2个小时。
5、覆盖
只要是铁路沿线都可能建站,各县都可以通高铁,但一个地级市建一个机场就不可能了。并且只要的沿线站点,列车都可以停靠,而飞机,即使你所在地有机场,但可能你不得不去其他地方搭乘。
6、携带物品多
火车站安检比机场快得多,并且像打火机之类的东西均可携带,液体物品携带数量没有规定。飞机每个人携带的物品类别和数量控制得很严格,并且超重还要加钱,托运要求
一大堆,搞不好要求打包,一条绳子收你50块。
7、廉价
廉价既包括相同城市间的高铁价格及机票价格,还包括到达机场及火车站所需花费的钱。结合第4、5、6点,到达机场需乘坐的士或空港快线,价钱就多了,如果是到其他地级市乘坐飞机花的钱更多。而到达火车站,只需乘坐公交车,价格便宜。
8丶速度
虽然在长途上,看似高铁不占优势,但必须结合1、4、5,前后花的时间,高铁还具备相当优势(要提前一小时到机场)
高铁的安全性
在高铁安全管理中,形象来描述,是通过多层次的防护墙来保护的。
1.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中,最强调的是“预防为主”,从根部尽可能减少隐患根源。从设备设计制造开始,故障-安全的设计就贯穿始终,并且目前是严格要求要有第三方的独立安全认证机构来全程参与的。(目前,这些认证机构都是欧洲企业,严格按照欧洲的最高标准进行。常见的企业有德国TUV莱茵、TUV南德、法国必维和英国劳氏等。)这一点在前铁道部时期,并没有强制的要求和贯彻地执行,毕竟在某领导的赶工期要求下,不存在认证的时间条件。7·23后已经严格加强了这点。目前各高铁制造商几乎都成立了独立的RAMS(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部门,专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2.上述设备研制出来之后,在生产、制造、运输和安装到现场的安装过程中,有施工
监理和针对这个阶段的工程安全认证;在施工土建方面,有EHS和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要求。
3.设备投入使用后,有定期和非定期的维护培训工作。
4.在高铁的信号系统之外,还有车辆热轴检测系统、轨旁入侵防护系统、隧道安全相关设备等其他辅助的安全相关设备。这些设备的意义只有一个:在可能存在不安全的情况时,禁止列车进入诊断出问题的所在轨道区间。
5.结合第1条和第4条,您可能会了解为什么高铁容易趴窝,容易受到强风、风筝、气球影响了。高铁不能发车,很多时候是由于前方铁路区间不符合运行安全条件。
6.从欧洲标准制定的先进程度来看,在铁路乃至高铁领域安全管理的一个发展是向民航业学习。但是你懂的,高铁可没民航那么有钱。
事故存在的概率
一个隐患被触发后最终形成事故,要经历多层次的防护壁。上述几层壁垒,实际上在执行中都存在漏洞。可以想象成一个多层的乳酪,每个乳酪都有漏洞,那么就存在概率,让隐患最终逃脱形成事故。
无法提供充足的足够的人力资源进行运营管理。就目前,高铁司机、维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是较大的,而作为一线员工,其待遇远不如坐在办公室里天天喊“安全第一”的领导。工作压力大,待遇低,疲劳度很高。而人是高铁安全防护的最后一层防线。
RAMS管理工作人才相当缺乏。很多开发人员并不具备相关知识就被安排到相关岗位。而很多RAMS工程师做了几年之后就到认证机构做认证去了,青黄不接很严重。
施工土建过程中,由于涉及施工资质、特别是信号施工资质等,层层分包的现象一直存在。工期紧而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太少了。
既有线路和新系统的接口兼容性问题。欧洲许多铁路事故,都是由于系统老旧引起的。
而在高铁的RAMS分析中,这些漏洞尽管无法完全被消灭,但都已经被控制在的很低的程度。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只能尽可能的现有成本下杜绝绝大多数危险。对于普通乘
客而言高铁可以放心乘坐,没有杞人忧天的必要。 中国铁路运营和安全管理的成果 【拓展阅读】2010年至今铁路事故 这是维基百科上的2010年至今的较大事故。其中在中国发生(含台湾地区)仅3次。相比大运量、多车次的运营现状,在吸取惨痛教训的基础上,尽管国内高铁运营在我们乘客眼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我个人认为)安全方面是可以信任的。 高铁投资是大跃进吗?应该从公益角度还是经济角度看高铁投资的必要性?
作为曾经的铁路内部人士,对于高铁的种种问题,我们也是深有体会,技术不过关,工程质量参差不齐,投资过快,管理混乱,贪腐严重等问题,确实很多,我们也承认,但是,高铁是利大于弊的工程,也是基础民生工程之一。(王小星)
很多人说西北地区高铁都没人,有时候真的不想去吐槽,你们去过西北吗?现在高铁最西边修到西安,兰州到西宁的高铁在建设中,郑西高铁上座率很高的,成都到都江堰的高铁上座率也很高,基本要提前买票,下一条西部铁路是兰州到徐州的铁路,如果通车,兰州到北京在8个小时以内到达,以前,20个小时,而且别觉得没人,硬座车厢都是站得满满的,只算高铁投资巨大,但是高铁的经济带动作用同样巨大,另外,高铁通车以后,既有线释放的货运能力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家也没考虑,这才是建设高铁的最主要目的,释放货运空间。
至于200就够了,如果真是那样,就真没必要建设高铁了,动车在既有线上的确能跑到200,但那是在几乎没有弯道,没有坡度的铁路上,沪宁线基本上算是最好的既有线,
但是,即便过去的特快也能跑到160,可是中国地形复杂,其平均时速100到120之间,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修建高铁以后,运输标准,调度标准相应提高,平均速度能够达到200以上,到这个速度,才算是能真正释放运力,朝发夕至,甚至朝发午至才有真正的商务意义。
最后,大宗商品,基础原材料的运输几乎全部依赖铁路,如果释放这些运力,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才是真的巨大。
最开始,高铁的上座率的确不高,因为高铁最开始得人群定位是商务人士,不是春运和广大农民工,但是高铁的客流增长极快,这个叫诱发旅客数量,即过去本不怎么乘坐火车的人,因为高铁的便利,开始乘坐高铁,旅游,商务出行,或者是又过去开私家车转而乘坐高铁,或者是过去乘坐大巴的人转而乘坐高铁等等,这个数量几乎达到了乘坐高铁人数的40%,是很惊人的数量,而且这一部分带动作用正是由于高铁的通车。
以成都到都江堰的高铁为例,这条铁路在最初修建的时候争议很大,因为没有连接四川人觉着最主要的成都和重庆,而看起来仅仅是旅游专线,但是现在客流量很大,经常要提前一天订票,对整个地区的旅游业带动也是空前的,很多旅行团过去都是成都+九寨沟,现在都会加一个都江堰,高铁的带动作用很大。
另外,就最繁忙的沪宁杭地区的高铁线路,可以说是翻天地赴的变化,比过去的特快列车节省了一半以上的时间,由于高铁,这个地区实现了2小时经济圈,过去的长途大巴恐怕一个小时都未必能出城,这个对商务,旅游,节假日出行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
至于高铁部分时段上座率不高的问题,现在高铁采用的是公交化运行,和地铁相似,
不管有没有人,正点开车,正点到达,部分时段没人也是没办法的,这一部分对于发车密度问题,还是有调节空间的。
另外,对于欠发达地区,高铁就属于超前工程,很难确定其收益,但是对这些信息闭塞,地域偏远的地方,有一句话还是对的“要想富,先修路”,有了交通,才能实现信息和资源的流动,才能加快发展。
不过我得承认,由于贪腐等问题,部分地方工程质量问题比较突出,预计10年左右会有大规模的修缮工作,而且把,合理规范的建设,至少能节省30%的费用,这个还算少的,做工程的人都应该知道,打个比方高铁在修建过程中,比如用3号水泥就可以,但是为了留给那些贪污的,偷工减料的空间,故意按照更高一个级别的4号招标,就是为了保证在偷工减料状态下仍然能够保证质量,这一部分的额外花费是相当惊人的。
总值,高铁这个工程,是利大于弊的工程,至于未来的发展,希望铁路部门和国家能够更加强调科学管理,这样才能把高铁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