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热点问题之高铁经济

来源:欧得旅游网


中国热点问题之高铁经济

系别:国际工商管理系 班级:工商管理0801 姓名:陈 学号:08201104

中国的高速铁路始于1999年所兴建的“秦沈客运专线”,经过10余年的高速铁路建设和对既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中国目前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可以说,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高铁时代。

一、高铁带来的经济效益

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将对经济产生以下积极效益。 (一)高铁与区域产业转移

区域之间更紧密的联动将使企业受益于较低的劳动力、土地及公用服务成本,进而加快未来十年中国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

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

中国正在大规模建设的高铁网络,以及沿海企业近两年遭遇的“民工荒”,加速了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据湖南省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湖南承接了402个区域转移项目,主要来自广东及港澳台地区。湖南省发改委认为,这些项目可为当地带来5万多个就业机会,并带来数亿元税收。5月4日至13日在广东省展开的“粤洽周”上,当地资本显示出对中部省份的高度青睐。湖南省南端城市郴州已在东莞获得258亿元项目合同。衡阳市、永州市则也在广州市拿下了109个投资合约,涉及168亿元合同资金。

速度增快的同时,转移的产业结构也开始由“量”向“质”转变。出席“粤洽周”并负责“省情推介”的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龚建明介绍,从此次签约项目看,一大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太阳能产品研发等高新技术项目正开始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正在从低层次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从分散的产业转移向集中布局转移转变,从单个企业转移向行业整体转移转变。

长沙市经委有关负责人分析,2009年12月底武广高速开通后,长沙市与湖北、珠三角地区的距离大大缩短,承接沿海地区乃至全国各地产业转移的步伐大

大加快。与此同时,长沙也非常注重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其中工程机械、汽车、新材料和食品工业等四大产业,被视为当地承接产业转移的重中之重。

就汽车产业而言,近两年来就有一批外地汽车企业选择在长沙落户,且产业链迅速完善。记者初步统计,2009年年初以来,已有陕汽重卡南方基地、比亚迪公司的第三个汽车产业基地、总投资约50亿元的广汽菲亚特乘用车合资项目、北汽年产10万辆福田载货汽车项目进入长沙。目前长沙拥有规模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约200家,初步形成了以六大整车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

中部各省也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出台了不少优惠措施。安徽已规划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承接产业组团式转移。湖南推行了涉及税收、工商、财政、人力、交通等多个部门的34条优惠新政。其中,建设用地方面实现“征转分离”。标准厂房建设变传统的“筑巢引凤”为“为凤筑巢”,并提供财政补贴支持。

(二)高铁与全国产业供应链一体化

高铁的客运量增加将逐步消除铁路货运基础设施面临的瓶颈,有助全国一体化程度更高的产业供应链的发展。例如,在2010年春节过后的26天内,广州铁路集团的煤、石油及钢铁运输量达到450000吨,但之前的货运服务则由于假期客运而暂停。中国的铁路网络是全球货运密集度最高的铁路网络之一。2004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货物运输的年复合增长率为8﹒6%,但铁路网络长度仅增长2﹒9%。长期以来,货运基础设施面临的瓶颈一直影响着中国的运输成本,制约企业将业务迁往具备土地及劳工成本优势的内陆地区。发展高速铁路线网络有助于通过现有的铁轨运输更多货物。

(三)高铁与房地产

高铁带来的快速联动,将促使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进而使财富分配更加均衡,并将带动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需求。

1.国际经验

从国际经验来看,高铁建成的确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建成以后,不仅改善了日本的交通运输状态,而且活跃了日本的经济活动,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大阪是日本高速铁路的最早受益者之一,政府在规划建设新干线车站时就将车站

与城市中心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大阪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内的北站和南站,两个车站之间有环行地铁联系,车站与它们之间的地段共同构成了城市的CBD、经济发展核心。这里积聚了大量的商务办公楼、商店和休闲场所,在这里工作的人达到100万。

在法国,因为高速铁路的出现,不少距离巴黎低于1小时车程的地区开始成为通勤的住宅区。高速铁路沿途的许多小城镇获益颇丰,旺多姆在高速铁路建成之前只是法国众多小城镇中的一员,高速铁路建好后,各地区的游客蜂拥而至,一些人更选择在那里置业。这些人利用高铁的便利来灵活机动地安排工作,例如在巴黎上3天班,在南方上2天。一些大公司也逐渐把目光转向这一地区:服务业投资增加,配套设施也逐渐完善。高速铁路通车3年之后,镇内的房屋价格提高了35%,房地产交易率增加了22%。昔日的小城镇已经借助高速铁路的力量蜕变成一个完全崭新的社会。

2.初见端倪的中国房地产商机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将增加房地产需求,进而推高内陆地区的房价。对于已经拥有或拟建设高铁的二、三线城市,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往往超过一线城市。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为中国最繁华的长三角区域带来意想不到的前景。沿线多名开发商都表示,长三角房地产一体化是必然趋势,未来将有更多的商机。

沪宁高铁开通运营上海至南京最快73分钟。该高铁贯穿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及南京。为了方便沿线旅客出行,沪宁城际高铁实现公交化运营,发车最小间隔为5分钟一班。沪宁高速铁路途经六大城市,站点多达20多个,从而为长三角“同城化”进程去除辖地障碍,长三角“半小时生活圈”逐步实现。

开发商认为,“同城效应”将改变着长三角地区人的生活方式、时空观念和置业理念。工作、生活在不同城市的“候鸟族”数量将不断增加,成为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为此,长三角房地产增长趋势显现。例如:无锡高铁新区站离苏州十分近,新区的“白领”可以随时去苏州吃晚餐。因此工作在上海,居住在无锡,休闲在苏州的美好畅想已摆在人们的面前。

据透露,万科、龙湖等中国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日前与某地高铁管委会接洽频繁,表明高铁开通后,品牌开发商认为高铁站点所在区域的未来价值将有大的

提升。

(四)高铁与旅游业

收入增长将促进消费成长,惠及高铁沿线城市,促进非必需消费品零售遊业的发展,为各上下游产业增加大量商机。

以甬台温高速铁路为例,甬台温高速铁路的开通,一是缩短了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时空距离,扩大了客源市场。目前台州铁路已开行12对动车,实现了与上海、北京、杭州、福州等地的直通,使游客能够方便、快捷和舒适地进出台州。今年春节前后,沪厦高铁也将全线贯通,台州旅游业客源市场将依托铁路的延伸不断扩大。二是加速了台州融入长三角大旅游圈步伐。台州在地理上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最南端,与长三角中心地区的联系相对较弱,高铁缩短了台州与长三角中心地区的时空距离,从而为台州加速融入长三角旅游圈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促进了台州旅游中心城市的加速形成和沿线旅游产业带的发育。台州市旅游资源的分布主要分散在市域边缘的天台、仙居、临海以及温岭等地,各地的旅游发展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状态,高铁提升了中心城市的地位,也把台州中心城区和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临海、温岭等地串联起来,为台州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一条难得的发展轴线。2010年,台州市旅游局将紧抓住甬台温铁路开通这一机遇,以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客源。同时加强与宁波、温州等沿线城市在线路开发、旅游市场营销与开拓、基础设施共建与共享、客源互送等方面的区域协作,以降低旅游运营成本,提高区域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五)高铁与引资

高铁路线经过的二、三线城市,投资机会势必增加,有助吸纳更多的外来投资,促进相关地区城市化进程。以湖南郴州为例。

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占据地利优势的郴州,所获得的政策支持也日益凸显。今年初湖南省委、省政府已出台《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除在用地审批、税收优惠等方面将给予大力扶持,还启动了3年3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工程,用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事实上,郴州的产业集聚效应也已然显现。由东莞北迁至此的台达电子,已经将原租赁园区标准厂房转为自建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并计划在当地带动16家加工配套企业。在此处投资的深圳高斯贝尔数码公司,亦计划投资近2亿元实施二期扩建,集团总部近期亦

将搬迁到郴州。

二、中国高铁发展的经济前景

根据中国铁道部发布的资料,已投入营运的高速铁路网络总长度6552公里,长度居全球之冠,且于2012年之前将再增加1倍至13000公里。包括新建的高速连线以及时速为200—250公里的列车而进行升级的现有轨道。

(一)经济意义

近年扩建的经济意义非常明显,例如增加就业、增加原材料需求、增加旅客流量以及节能减碳等。据中国铁道部的一位官员表示,2009年的铁路工程增加了约600万个工作岗位,产生2000万吨钢材以及1.2亿吨水泥需求。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成果之外,中国扩建运输基础设施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即推动制造业向內陆地区转移、改善物流运输、振兴房地产市场以及促进及消费行业发展的相乘效应。

中国铁道部计划未来十年在全国进一步建设34000公里铁路(其中18000公里为高铁),进而更紧密的连接中西部地区与沿海省份,这些建设规划可能会于2015年完成。按此推算,中国铁路长度的年增长率达到5.7%,几乎是倍数成长。上述计划实施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把业务转至內陆地区,惠及中西部省份的经济。较低的劳工、土地及公用服务成本,纷纷吸引如英特尔、台商富士康及惠普等重要的国际大型企业将业务重心移师成都、武汉及合肥等大型內陆城市,或在这些城市建立新的加工制造中心。同时,这样的结构调整也将促进沿海的富裕省份落实“腾笼换鸟”政策,集中资源转型,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及服务。

根据有关统计,由于中国铁路网的发展,2009年中国內陆地区的投资加速已惠及若干中西部省份,使其经济成长超过国內平均水准。2009年中国GDP增加最快的10个省份当中,8个位于中西部地区。收入及消费增长的排名也反映出类似趋势。收入增长最快的前10个省份当中,7个位于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增长最快的前10个省份当中,6个位于中西部地区。据统计,2009年,中国中西部地区家庭的平均收入及消费的成长分別为11.9%和11.3%,高于全国平均水准10.7%和9.1%。在中西部铁路高铁化之后,预期这些数字必然攀升。

(二)中期效应

城际较长的交通时间制约了客运与货运的发展,并阻碍了全国性供应链的建

立与发展。预期铁路高速化的发展,将持续使大陆地区的经济成长继续超过平均水准,并吸引制造企业及全国零售商进一步涌入。而能有效促进中西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同时增强当地人民的收入成长潜力。

根据中国铁道部的统计,在缓解货运拥塞方面,中国的铁路网络已经是全球货运密集度最高的铁路网络之一,2004-2009年,货物运输的年复合成长率为8.6%,但铁路网络长度仅增长2.9%。长期以来,货运基础设施面临的瓶颈一直影响着内陆地区的运输成本,制约了企业将业务转往具备土地及劳工成本优势的內陆地区,发展高速铁路线网络肯定有助于改善物流运输。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将增加房地产需求,进而推高中国內陆地区的房价。对于已经拥有或拟建设高铁的二、三线城市,房地产投资的成长率往往超过一线城市。但铁路高速化发展,一、二、三线城市可串连成一日生活圈,有助城市居民的房价压力。根据天津经济发展协会最近发布的资料显示,京津高铁于2008年8月1日投入运营后,当年天津销售的房屋中,超过15%系出售给北京居民。因此,预期即将展开的高铁网络扩张将对铁路沿线城市产生类似深远效应,今后将有更多欠发达的內陆城镇也将受益。高铁将对欠发达地区进行财富再分配,进而解決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间收入差距不断增大的现状发挥重要作用。

三、高铁的负面效应

任何经济手段都不会带来普遍的利好而没有弊端与风险,高铁经济也是如此。

高铁形成城市间的紧密连接,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由于随着高速铁路的开通所带来的流动便利,城市间生产要素在加速流动的同时,也会促使资金、人才、信息向发展环境优越、行政效能高的区域聚集。所以规模大、实力强的城市所获得的利益会更明显,而投资环境不佳的地区会因为消费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氛围不浓,城市环境不佳等原因,面临人才、企业等流失的窘境。这就是高铁经济所带来的虹吸效应。此外,对高铁及上下游产业可能出现的预测和实际施工质量的不尽如人意,以及可能导致的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高铁对航空、公路运输造成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都应该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重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