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音乐剧演唱风格与美声唱法的审美比较

来源:欧得旅游网
内蒙古艺术音乐教学与研究

础和保证。

2010.1

确分不开。健康的喉咙,富于乐感的耳朵,超凡的音乐记忆力以及发声方法正确的人,他发声时的生理活动与内心听觉必然统一起来,其音质必定感人动听。反之,则不然。凡是发声生理机能状态正常的人,他们的声音肯定是好听的。

还可以从听觉模仿中获得正确的声音,在大脑中形成声音形象,经过记忆变成内心听觉,从而指导自己寻找它。绝大多数男学生在没有听到过用关闭的方法唱出的声音前是不可能想像出来它是什么样的,就如一个天生的盲人不可能想像绿色是什么样的一样。声音必须在人的想象中有所记忆然后才能再现它。

当然,当歌手尝试再现一种特定的声音时,必须有一副训练有素的耳朵和准确的记忆力,同时审美情趣对歌唱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素质的具体体现,因为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会受到文化修养、个人经历、生活背景,个性特征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形成个人在歌唱中的爱好和情趣上的差异,由于这种审美品位上的差异,歌唱者追求的歌声和音量以及表现手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纯净、圆润,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的声音,确立良好的歌唱艺术美感和鲜明的个人风格。所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内心听觉、审美情趣,调整和改进发声生理机能状态,寻找最美、最好的音色,是训练发声歌唱和培养后天人才的基

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吉利索罗卡把所唱的每一个母音音响,根据表现的需要,预先从心理上去想像和从心理上去做形着色,引起有关部位简单又自然的行动与配合。这样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多的启迪。与吉利索罗卡同时代的著名男中音安可托尼也告诫所有的打算学习声乐的人们,必须无例外地在实际发出每一个母音之前,在思想上把它做形和赋予它适当的色彩、音色和表情。他们还建议所有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培养这种至关重要的学习习惯。这两位歌唱家以及所有的歌唱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要预先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对要发的声音想象和做形着色。做形着色当然指的是声音的关闭、开放、明暗对比,这就是运用内心听觉的方法来学习和提高声乐演唱的技术技巧,并且获得微妙动人的歌声。这两位歌唱家说出了学习声乐的最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是对学生最有价值的教导。

总之,我们应当认识到,内心听觉在声乐训练和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从而充分运用这一科学的方法指导我们寻找自己最美、最好、最有感情的声音。使学生们的歌唱能够成熟得更快些,以更美更完整的形态呈现给广大听众和观众。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音乐剧演唱风格与美声唱法的审美比较

■林颖

一、审美归属与技术渊源——同

音乐剧是一种由音乐、舞蹈、戏剧表演有机结

合的综合艺术形式。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这样认为,即:在这种综合性艺术中,哪一种艺术形式占

9

内蒙古艺术音乐教学与研究2010.1

主导地位就倾向于认为它属于该艺术门类之下。在音乐剧中,音乐、舞蹈、戏剧这三大构成元素缺一不可、地位相当,只是三元素在不同的剧种中轻重比例有所不同。那么,音乐剧从其艺术形式归属上是音乐艺术形式之一呢?还是戏剧艺术形式的一种呢?当我不知不觉将自己引入这样的思维迷宫,试图将音乐剧在音乐和戏剧中做以选择时,却发现自己正陷入类似于“歌剧是‘戏剧的音乐样式’还是‘音乐的戏剧样式’”的长期争论、间或妥协的学理层面的讨论中,而追究这一切所产生的激烈高昂的理论繁荣在声乐艺术的实践繁荣面前显得无足轻重,同样回到音乐剧艺术归属这一问题提出的逻辑起点上,寻求艺术形式归属无非是为了得到审美研究上的本体支持,那么当音乐剧被认同是一种音乐戏剧样式时,音乐剧的审美问题便与音乐和戏剧双向相关,并最终归于一点,即:艺术审美。音乐剧演唱属于音乐表现形式范畴,作为比较项之一,它与另一比较项的美声唱法同属于音乐艺术中的声乐体裁。

从唱法风格上分类,在我国的声乐理论与演出舞台上,大体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和近几年出现的原生态唱法这四种形式。同样音乐剧中采用的唱法形式也因音乐剧的主题、风格以及国别等有多种选择,比如有的音乐剧采用纯正的美声唱法,有的音乐剧采用流行唱法或摇滚演唱风格,更有许多音乐剧采用与该国家、该民族演唱习惯有关的演唱形式,但这里所谈的音乐剧演唱风格就是指最常用、也更被观众接受的美声唱功与流行韵味的有机融合(在我国声乐教育与声乐表演实践领域有“美通”唱法之说)。

美声唱法也称歌剧唱法,与音乐剧演唱风格(这里之所以没有直呼其为音乐剧唱法,是因为在我国乃至世界声乐理论、实践领域都没有这样的正式命名)同属于声乐艺术门下。从声乐艺术的本体构成来说,诗情+曲情+声情是它们共同的美学渊源;从声乐艺术的物质载体来说,人声乐器本身就负载着人的特有或共有的情感,这是音乐艺术所有体裁中,声乐艺术最易产生审美共鸣的客观原因之一;从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来说,声情并茂是声乐

10

艺术表演的至境,以声愉人、以情感人是声乐艺术审美的本质。这是声乐艺术的审美属性,是任何一种演唱形式、风格的共同追求。

美声唱法产生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意大利,作为歌剧的产物,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反映。“美声”不仅是一种歌唱的技巧,一种演唱的风格,而且是一定的美学原则和艺术思想的体现。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和音乐术语中的“甜美、柔和”(dolce)或“充满爱情地”(amoroso)几乎是同义词;美声唱法的技术要求首先是强调呼吸,“在气息支持下歌唱”(1)。其次强调声区的统一和声音的连贯。此外还有讲究起音、音质,注意控制音量和Vibrato(音乐术语,在声乐中是指声音的颤动)的运用等。美声唱法经过四个世纪的发展、沿革,其风格体系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实践中趋于成熟与稳定,并具有每一个时代的印记,而其技术体系也向科学化、人性化全面完善着。作为一种在实践中检验出来的、在理论上也很成熟并建立在嗓音的生理科学与歌唱的心理科学基础上的唱法、风格系统,在各个国家也有着具体的、民族化的感性显现。借鉴、互补、融合、多元以及共性与个性、国际化与民族化等是在对美声唱法进行历史评价和考察美声唱法在声乐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每每会强调的核心词语。

音乐剧主要唱法风格正是借鉴美声唱法体系中部分科学合理的适宜于嗓音发生机理、并能充分发挥人的音色魅力的技术方法,比如混声歌唱概念、气声的运用与结合、音量的控制与Vibrato的巧妙运用等,将这些经过时间与实践检验的声乐演唱技术与流行演唱的感性形式有机结合,既保留了美声唱法中对人的嗓音、音色开发的科学方法,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单纯流行唱法中长时间演唱极易造成声带疲劳的问题;同时也以更有生命力的方式宣泄情感、诠释流行唱法的感性特质,并赋予流行演唱以一定得戏剧分量,拉近了与审美主体的情感距离。音乐剧演唱风格与美声唱法的技术渊源决定了二者之间传承并升华的密切关系,而这种渊源也构成二者的审美共性的一面——这就是以声音音响为物质载体的人声的技术美及负载于技术之上的声乐艺术

内蒙古艺术

音乐教学与研究2010.1

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

二、审美价值与艺术趣味——异

二者的审美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比中得出结论。首先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说,音乐剧演唱风格决定了它的受众面更广一些,青年一代占有绝大多数,此外还吸引少年、中年甚至部分老年人,可谓喜闻乐见;音乐剧的欣赏群体中包括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们,无论圈里圈外,也不管白领蓝领,专业人士或是忠实粉丝,可谓雅俗共赏;音乐剧欣赏心理更倾向于是建构在快感或者感性愉悦之上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步伐加上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带给人们压力,人们需要一种情感宣泄和身心放松的方式,于是,这样一种亲切、自然、“唯情”的歌唱成为满足人们这一需求的方式之一。美声唱法更多地与传统和高雅相关,因此美声唱法演唱的受众群体有一定的选择性和限定性,由于专业性很强,美声演唱吸引的更多的是业内人士的耳朵,当然也包括少数个体原因而有美声情结的人们,可谓曲高和寡;欣赏美声演唱的人群从年龄上来说较之音乐剧欣赏群更为成熟化,虽然也是由中青老三代构成,但这里的青年群体大多是从事本专业的同行们,而非圈内、不相关的青年人对美声唱法大多讳莫如深、敬而远之,同时,作为一种系统的技术,掌握美声演唱技术常常非三年、五年不得要领,在这样的时间与实践积淀中,对这种演唱形式有着根深蒂固的情感,可谓情有独钟;美声唱法的欣赏心理偏重于美感和由感性到理性的情感提升,这种有着严格技术规范和高雅艺术旨趣的歌唱必然与审美主体产生一定的审美距离,距离产生美,由远及近、由弱到强、空间感、立体感很强的声音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往往最终倾向于崇高,而这种崇高感是经由感性的声音音响刺激,而后引起情感共鸣,最后到达审美的高级阶段,即理性思考。

从审美客体的角度来说,音乐剧作为一种现代的都市文化、一种娱乐性很强的商业化音乐戏剧,是诸多现代音乐素材的综合。首先,其外围是现代市场化、商业化演出运作模式和现代高科技的舞台声效、灯光道具;其次,其内在构成两大形式

要素之一的舞蹈是充满现代时尚感的舞种,如踢踏舞、拉丁舞、叙事芭蕾、地域代表性的民间舞和各种现代流行舞等,另一形式要素的声乐是以现代流行的歌唱风格与音乐语言为声音表象,同时在这一表象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与情感语义。舞蹈与歌唱这两大形式在剧情的主导下寻踪展开、伺机而动、尽施其才而又相映成趣。音乐剧演唱风格作为声乐艺术演唱类型之一,具有声乐艺术的基本审美价值、社会动能等,这是共性的方面。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矛盾论》)。那么音乐剧作为一种演唱类型,它的特殊点、它与其他演唱风格的质的区别表现在哪里呢?音乐剧演唱风格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它的时代性、流行性,其次是它的融合性与大众性。以流行音响符号为载体,将人声中最感性的音调极尽彰显,同时充分发挥现代高科技音响技术手段,并不时将这种流行性提升到具有一定民族音乐因素和地域风俗特征的精神高度,我们说流行与时尚结合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当流行的歌唱元素中融进了民族的气质,歌唱的人文力量和社会价值便加码许多。这也是诸多经典音乐剧脱离“文化快餐”

(2)

“审美快感”定位的原因之一。这种融合性

不仅表现在主题内容方面,也体现在技术运用上,也就是文章中多次强调的流行演唱的感性外表与美声唱法的理性技术内核所共同打造的以情感为支柱的审美价值体系。

比较来说,同样从审美客体角度看美声唱法,它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声乐演唱形式,华丽、高贵、深度情感震撼的声音是以一定的歌唱训练基础、一定的嗓音歌唱能力和科学规范的技术作为强大支持的。没有过分复杂和先进的电子音响辅助,也无需过于精心华丽的舞台包装,更不突出强调市场运作、策划宣传,当这种歌声在时空中盘旋、渐进、扑面而来,盈满其中的有美的体验,有情的牵动,也随声随生一种生命的远思,哪怕只有一个观众,他也是绝对的铁杆、绝对的知音和绝对的价值承受

11

内蒙古艺术音乐教学与研究2010.1

与体现者。通常人们为这样一种演唱形式冠以高雅的、严肃的评价。因为高雅,所以并不广泛普及,与普通大众保持自然并自在的距离;因为严肃,所以不仅娱情更育心,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平衡转换。另外,这一审美客体客观上实现了对人的嗓音潜能、歌唱能力尽可能的挖掘与建立,将人声歌唱乐器塑造得日渐科学、优美。当人们盛装优雅地进入音乐厅去欣赏歌剧时,内心的审美期待当然绝不仅仅是为了一种感性的、放松的、娱乐的需要,更多的是那即将响起的声音中,人声的无限魅力和以高超技巧为依托的情感的厚重,还有这一历史悠久的经典艺术形式在社会学语境中的美学思考。站在历史的角度看美声唱法,这种经过几个世纪发展完善的唱法系统成为国际性的、科学的范本,当它与各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歌唱习惯、音乐文化相结合,不仅丰富拓展本歌唱系统的实践领域、意义阈限,同时也对各国声乐演唱技艺有本质的指导意义和源于嗓音科学的人本关怀。可以说,在声乐领域,美声唱法是世界通用的音乐语言,是能够达成最大共识的演唱标准,也因此成为声乐艺术审美上求同存异、多元发展的基本点。

以上,从审美客体角度分析比较两种演唱形式,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音乐剧演唱风格与美声唱法对应的是现代与传统、大众化与专业化、流行与严肃、通俗与高雅、感性与内在等这样一些审美上的修饰词语,据此也引出二者迥异的艺术趣味。音乐剧演唱追求演唱现场的声音效果、音色多变对比,追求声、情、形、表的高度视听融合,以声音音效的强弱张力、语气语调的夸张运用作为其情感表现最有煽动力的武器之一,同时其都市文化属性又决定了它将眼光聚焦于时尚与流行前沿,以自身多元融合、视听兼优的特有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音乐达人、时尚达人投身其中,或全然忘我地歌着舞着演着,或群情激昂地在观众席上恣意享受着;美声唱法则在对人声歌唱技术的无限挖掘中得到乐趣,并因此展现、实现着自身的美学价值,作为一门几经时代变迁、发展完善和凝聚无数位声乐演唱大师、声乐教育大家以及声乐、音乐理论家的心血艺术表演形式,要掌握这门技术、领会其艺

12

术美的真谛,是需要数十年的积累、磨练与执着追求——这种积累由感性达到理性,这种磨练既包括身体力行更凝结着心灵的历练,这种追求由技术到艺术、由自然到高级自然,但一旦热爱,便义无反顾并乐在其中,无论唱者也无论听者。

比较与高低优劣无关,对声乐艺术中这两种表演形式做更加细致的异同分析,只是审美上的考量,正所谓“趣味无争辩”。

(3)

多元与融合,这

是声乐艺术在当代所呈现的局面。以人为本为多元化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彰显个性是这一发展动力系统的外在表现;和谐共建是声乐艺术形式之间达成的、源于共同审美规则的默契,技艺相通、声情相融共同构筑声乐艺术教育与表演的全面、深入发展。

注释:

(1)转引自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2003第38页。

(2)转引自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第3页。

(3)转引自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231页。

参考文献:

[1]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周小川肖梦等.音乐剧之旅[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