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双基限时练
一、基础测试
1.下列每对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烛火|翠竹 郑伯|柏林 缒城|堕落
B.散佚|游弋 盟誓|萌动 戍守|别墅
C.陪邻|蓓蕾 与会|玉成 肆虐|肄业
D.薄弱|泊位 城阙|乐阕 游说|叙说
解析 A项,依次读:zhú|zhú,bó|bó,zhuì|duò;B项,依次读yì,ménɡ,shù;C项依次读péi|bèi,yù|yù,sì|yì;D项,依次读:bó|bó,què|què,shuì|shuō。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 A项,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古义:东行道路上的主人;B项,行李,今义:出门
1 / 7
烛之武退秦师双基限时练
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使者;C项,戍,古今同为:“戍守”;D项,夫人,今义:对一般人妻子的敬称,古义:那个人。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如:像
B.是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词
C.唯君图之 唯:只,只是
D.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解析 A项,“如”应为“赶上”;B项,“是”应为“这”;C项,“唯”应为“语气词,表希望”。
答案 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高可二黍许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越国以鄙远 先帝不以臣卑鄙
2 / 7
烛之武退秦师双基限时练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析 A项,前“答应”,后出自《核舟记》,意为表约数;B项,前“灭亡”,后出自《陈涉世家》,意为“逃跑”;C项,前“以……为边境”,后出自《出师表》,意为“见识浅”;D项,意义相同,意为“无,没有”,后句出自《岳阳楼记》。
答案 D
5.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解析 ①③④助词无义,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
答案 A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越国以鄙远
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以陪邻
3 / 7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 烛之武退秦师双基限时练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以乱易整,不武
解析 例句中的“以”为连词,表目的,意为“来”,B项与之同;A项,连词,“因为”;C项,介词,“把”;D项,介词“用”。
答案 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 / 7
烛之武退秦师双基限时练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 封:边境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解析 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
答案 D
8.下列为省略句补上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公从之。(烛之武)辞曰
B.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C.若不阙秦,(晋)将焉取之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晋侯)乃还
解析 D项,应为“秦伯”。
答案 D
5 / 7
烛之武退秦师双基限时练
9.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 )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解析 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选项排除。
答案 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
6 / 7
烛之武退秦师双基限时练
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解析 C项中“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答案 C
11.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三、能力提升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