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GYEZIXUN
农村社会分层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以浙东下沙马村为例
陈开炳
(临海党校,浙江临海 317000)
摘 要 根据对村庄的实际调查,认为农村社会阶层构成复杂,阶层分化不明晰、不平衡,且呈现分化现象,为使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提出相应的措施,如进一步改革城乡二元、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倾斜、提升基础教育能力等。关键词 农村;社会分层;社会结构DOI:10.19394/j.cnki.issn1674-4179.2019.16.06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在人民公社下单一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农村社会内部发生了剧烈的结构变动,即出现了复杂的社会分层。农村的社会分层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结构的整体面貌及其变迁,我国社会的整体构成能否进入良性状态与农村的社会构成状况密切相关。农村合理的社会分层,不仅对于建设和谐的农村社会意义重大,对于整个社会稳定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村庄临海市下沙马村进行调查,分析农村社会的分层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1]
分化。农村经济社会变革瓦解了公社时代一元化权力,在村两委干部之外,产生了以经济、声望为基础的农村贤达人士。权力、收入与职业等的分化,使传统农民在新下拓展了自己的价值,促进了农村的社会分层。
造成农村社会分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推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大大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经营的多样化,广大农民实现了自主经营,获得向其他行业发展的自由。二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市场取向改革活跃了经济,乡镇企业、个体工商业等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得了就业的新途径。城市集镇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新的职业机会。三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城市改革,为形成民工潮创造了机会,也为劳动力分化提供了条件。
下面以下沙马村为例分析农村社会的分层情况。下沙马村,位于浙东临海市,属城郊农村,有396户计1 362人,有选举权为960人,其中低保户11户。下沙马村的村民收入在全市属中等偏上水平,种草霉、打工是主要收入来源。私营企业主有5个,办有小型加工厂,营收从40~120万元不等。购房情况:在本市内购房的有15户,市外包括省外也为15户。家用轿车拥有率达到80%。除了农业,还有工业、建筑业、服务业、个体工商业等不同行业都有分布,从事的职业有工程承包商、企业管理人才等,说明农村劳动力在向各行业流动,
[3]
农民的收入日趋多元化。
结合对下沙马村的调查,可以将农村社会分为6个阶层。(1)农业劳动者。这一阶层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他们的大部分或全部收入依靠经营农业。下沙马村属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约有1/3。(2)农民雇工。这一阶层是在各类企业,在城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提供劳动能力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在下沙马村占比最多,约1/3,收入主要依靠提供雇佣性劳动,基本脱离了农业劳动,或者农业收入占整个家庭收入的极小一部分。(3)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这是拥有生产资料自主经营,或从事某类专业劳动的阶层,他们所属的行业有商业、餐饮、运输、服务业等。这一阶层的群体在该村
1 农村社会分层现状
社会分层主要指社会成员因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阶梯性差异现象,这种差异是一种制度化、相对固定的社会体系。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均等分配,表现为人们在财富、声望、教育、收入等方面的群体性差异。社会分层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类:一是以外显的地位作为社会划分的标准,如以从事的职业为划分标准;二是以潜在的地位作为社会划分的标准。如技术水平、声望和收入等。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变迁,我国农民正处于剧烈的职业分化时期,它是随着身份变更和人口流动开始起步,因而依据职业作为农村社会阶层的主要划分标准,较为适当。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职业是维系各种利益关系的重要因素,人们的职业差别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差异。同时,还考虑将收入、技术水平等也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因为它们对形成分层也至关重要[2]。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发生了大规模的社会分化,农村社会构成的同质性不断减弱,异质性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职业分化。改革后农民的职业走向多元化复杂化倾向,大量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或是进城务工,或是经商办企业,很多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进入新的职业行列。二是收入分化。相较过去,农村居民在收入上大多有了显著增加,但增长的幅度有很大差异,收入高低之间以倍数计,这是农村阶层分化的经济根源。三是权力
基金项目:浙江省台州市党校系统第十六批规划课题(项目编号为tzdx1817)。
JIANGXI AGRICULTURE81
农业资讯
NONGYEZIXUN
农业信息活的渠道狭窄,需要层面上加大支持力度。我国应通过倾斜调整社会资源流向,把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或经营能占有相当数量,他们像农民雇工群体基本上脱离了农业劳动。(4)知识型劳动者。这一阶层的群体有专门技能和一定的知识储备,主要从事教育、医疗、科技等智力型劳动。(5)私 力的社会人才吸引到农村去,投身基础性的农业建设,改善
营企业主。这一阶层的社会群体拥有生产资料,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6)农村社会管理者,即管理村庄事务的农村干部,主要指私营企业主、知识型劳动者及农村社会管理者阶层,人数极少,在该村约占1/100。
2 农村社会分层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阶层分化不够充分,大部分农民仍未真正脱离农村 由于城乡二元仍然存在,虽然进城务工人数在增加,但他们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与社会保障,城市对于外来人口的种种仍然存在,农民雇工对城市生活没有归宿感。有些农民在附近城镇的企业、商店等单位上班,住在农村,本质上还是农民。农村社会的流动性也很大,这种流动有职业上的变动,也有地域上的流动,而且职业身份不稳定,收入渠道也多样化,他们对自己所处的阶层意识认同感很淡漠。2.2 农村阶层分化不平衡 农村分层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农业劳动者和农民雇工阶层,从事知识型职业者的人数过少,私营企业主阶层也很少。说明在农村社会中,从事简单、初级劳动的人居多,从事科技、管理等知识密集工作的人偏少。2.3 农村阶层分化呈两极化现象 农村社会中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即存在分化现象,农村社会管理者、企业主及知识型劳动者的一部分人在经济收入、社会声望及地位上都相对较高,而农业劳动者及农民雇工阶层则较低。家庭式的单纯务农收入很有限,职业声望也低,导致劳动力素质低者从事农业,青壮劳动力也很少从事农业,影响农业发展的后劲。
3 构建合理和谐分层结构的对策
农村社会复杂的阶层结构,特别是分化现象值得全社会关注,因为这不仅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所以有必要提出合理的措施,对社会结构进行调整,促使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1 进一步推进城乡二元改革,促进农村合理分层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城乡差别在缩小,但由于传统计划留下的城乡二元格局仍没有完全打破,给社会流动造成很大的障碍。一方面,在当前的城乡二元下,农村劳动力难以融入城市,也了他们向上流动,使阶层之间的转换难以实现,从而不利于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整个社会整合。另一方面,高素质的社会人才也不愿流向农村,因为流入农村就意味着进入社会下层,固定在农村。虽然出台了一些,弱化户籍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保护弱势群体,但对数量巨大的农村人口来说,享受完善的社会保障仍然遥远,农民雇工的城市化还很艰难。只有彻底消除二元格局,便利城乡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及相应的社会阶层流动与调整走向良性状态。
3.2 加大对农村经济尤其是下层农民的支持力度 目前,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村的发展机会较少,下层农民改善生
82JIANGXI AGRICULTURE
农村的发展格局。国家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但随着农业商品化的发展与农村消费的升级,农民的生活开支也大大增加,尤其对于下层农民来说,如何提升生活质量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需要制定专门的,比如,制定相关措施,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对于下层农民的保障性支持,只有下层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改善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也需要一系列进行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繁荣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下层农民的贫困问题,从而缩小
差距,防止阶层过度分化,促进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3.3 提高下层农民的参政议政能力,提升农民群体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 在人们的观念里,农民阶层被看作是落后、保守的社会群体,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被看作是整个金字塔体系的底部,属最低的社会阶层。虽然农民阶层思想朴素,道德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从总体来看,他们大多勤劳朴实,安分守纪,守法经营,工作努力,构成我国社会最广泛的劳动群体,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他们作为社会的劳动者,同样应该得到尊重,但这需要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的宣传与支持,纠正不适当的观念,并且要在道德与法律层面上使农民权益得到保障。
3.4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切实提高农村的基础教育能力 一直以来,农民雇工在城市中处于生活的底层。由于针对农民开设的职业培训较少,城镇劳动力市场为他们提供的就业信息有限,广大的外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范围狭窄,而且他们的正当权利难以得到维护。对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虽然推出了一些措施,但是还不能根本上解决外出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在城中接受公立学校的义务教育还很艰难。外出务工的农民子女很多成了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很不利。虽然城市有私立的中小学可以就读,但是这类学校大多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师队伍也不稳定,而且私立学校多为追求利益,非为发展教育而存在,教学质量很难保障。虽然国家为农村教育制定了一些,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义务免费教育给广大农民节省了一笔不菲的开支,支农人才在高等教育阶段免费等,但有关农民的教育与培训还有待关注,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教育水平仍然任重道远。参考文献
[1]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4:235-236.
[2]游祥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转型及其意涵
[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90.
[3]徐婷.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
2011(9):123-1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