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金榜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 单元综合检测(四) 岳麓版

【金榜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 单元综合检测(四) 岳麓版

来源:欧得旅游网


单元综合检测(四)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最新历史正剧《英雄曹操》于2013年正式热播,该剧首次为曹操翻案,塑造了一个英雄曹操。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2.下边的示意图反映的战役发生在( )

A.200年

B.208年

C. 220年

D.222年

3.下列哪些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 )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结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4.公元220-589年的中国历史,被史学家通称为“魏晋南北朝”,这其中的“魏”是指( 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5.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都城在建业的政权,国号是( )

A.魏 B.蜀 C.吴 D.汉

6.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

D.局部统一,为再次统一创造了条件

7.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统一全国的政权是( )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8.下图描绘了我国古代一次著名战役的情景,在这场战役中出现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以下对这次战役描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

B.是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C.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

D.淝水之战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

9.“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戊戌变法 D.孝文帝改革

10.在学校举行的一次“历史故事会”中,一位同学介绍了北魏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时期的一次重要改革的内容。他的下列介绍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B.颁布均田令

C.改为汉族的姓

D.农民不再承担徭役和兵役

11.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2.观察下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移民南迁后,主要集中在( )

)

A.岭南一带

B.四川一带

C.长江中下游一带 D.东南沿海地区

13.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而早在东晋、南朝时,我国南北方经济就出现了互相交流的局面,这时南方人可以吃到的北方粮食品种是( )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白菜

14.在南朝时期,有一位北方人慕名到当时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旅游观光。他去的城市是( )

A.洛阳 B.杭州 C.建康 D.汴梁

15.无论是在“吴蜀时期”还是在“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都得以开发,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A.江南气候温暖湿润

B.江南土地肥沃

C.南方统治者施行仁政

D.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16.“天气新晴,是夜必霜。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这些谚语出自的著作可能是( )

A.《缀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九章算术》

17.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为写《史记》游历了许多地方,收集了大量资料,在这一点上,下列人物中与司马迁最相似的是( )

A.祖冲之 B.郦道元 C.贾思勰 D.华佗

18.李平一家利用暑假去古都洛阳旅游。在洛阳的八景之一龙门山色,他们看到断崖上有许多佛像。你知道他们浏览了什么名胜古迹吗(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云冈石窟

C.龙门石窟 D.花山壁

19.总结概括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方法。下面是一位初一同学在学了某一时期

的历史后作的概括,你认为这一时期是 ( )

A.先秦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0.(2012·常德学业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0分)

(1)与“三顾茅庐”的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曹操。( )

(2)赤壁之战后,刘备先据荆州大部分地区,后进入益州。( )

(3)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匈奴。( )

(4)三国时发明的灌钢法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 )

(5)祖冲之最杰出的贡献是在数学方面,首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 )

2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大分裂时期,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段非凡的历史吧。

【识图联想】

(1)请正确填写图一中三国的地理位置。(6分)

A. ;B. ;C. 。

【应用创新】

材料一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南阳武侯祠联

材料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朝民歌《敕勒川》

(2)读材料一对联并结合图一,分析此对联颂扬的人物是谁。“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4分)

(3)结合图二和材料二,说说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怎样的趋势。(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遇见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历史上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移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永嘉之乱(八王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了迁入地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面对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中国政府在2010-2015年的五年规划中提出不仅要鼓励国内地区间人口流动,还要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

(1)假如你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位生活在北方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你将会和你的家人及同乡迁移到什么地方?(2分)请说出迁移的主要原因。(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生产状况?(2分)

(3)自东汉末年以来的人口南迁,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4)针对近年出现的农民进城务工、劳务输出等迁徙现象,结合材料三谈谈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燕州刺史穆罴进曰:“移都事大,如臣愚见,谓为未可。”高祖曰:“卿便言不可之理。”……高祖曰:“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魏书》卷十四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自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高祖”“魏主”指的是同一个人,他是谁?(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高祖主张“移都”的目的是什么?(2分)他将都城移到了哪里?(2分)

(3)判断材料二指的是哪次改革?(2分)材料所反映的应是改革中的哪项具体内容?(2分)

(4)你如何评价这次改革?(4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打败袁绍,战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故答案为B。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图结合分析能力。由图中“曹军、孙刘联军”以及标注的地名,可判定该战役是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进行的赤壁之战。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辨能力。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均发生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前,是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为了争夺地盘进行的战役,是我国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依此可知,本题选D。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魏晋南北朝”中的“魏”指的是三国时期的魏国,因为是曹丕建立,又称“曹魏”。北魏、东魏、西魏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魏国的都城是洛阳,蜀国的都城是成都,吴国的都城在建业,西汉都城是长安,东汉都城是洛阳。故本题选C。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题干中关键语句提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即可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答案为D。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280年,西晋灭掉吴国,完成了南北的统一。曹魏和吴、蜀三国鼎立,东晋和北方一些割据政权对峙,北魏和南朝对峙。故本题选B。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辨能力。由题中图片所给信息和题中成语,可判定该战役是383

年,东晋和前秦之间进行的淝水之战。在这次战役中,东晋军队上下团结一致,战术得当,以少胜多打败了军心涣散、骄傲轻敌的前秦。前秦败退后,北方再次出现割据混战局面。据此可知本题答案为B。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通过改革,也使鲜卑族汇入了更加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10.【解析】选D。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题,主要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颁布均田令,迁都以后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人必须把洛阳看作是自己的家乡,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故答案为D。

1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是我国历史上成功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故本题选D。而A和B分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和结果,C是商鞅变法的作用,均与题意不符。

1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迁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的益州、荆州和长江下游的扬州地区。

13.【解析】选A。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小麦最初在北方种植,这一时期推广到了南方。

1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情况,根据教材内容可知:南朝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是建康。

1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所列举的四个选项都属于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但本题需要回答的是最主要的因素,在江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当时南迁的北方农民和带去的先进

生产技术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

1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题干中谚语,由“打麦”“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等有效信息,判定该谚语是关于农业的。故本题选C。A、D是数学著作;B是地理学著作。

1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郦道元在编著《水经注》时对所得各种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并进行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本溯源,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故本题选B。

18.【解析】选C。本题为情境选择题,考查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从题干“洛阳”“龙门”入手,可以判断所问的名胜古迹是指龙门石窟。因此,C正确。

1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结合图示中的信息“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发展”即可推断出答案,其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0.【解析】选C。本题为实际应用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边境少数民族的内迁,汉族与这些少数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民族战争连年不断。但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逐渐融合,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适应了这种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大融合。故正确答案为C。

21.答案:(1)×;(2)√;(3)×;(4)×;(5)√。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第(1)题,依据所学知识,魏国占据北方,蜀国在川蜀之地,吴国盘踞江东,依此可知A是魏国,B是蜀国,C是吴国。第(2)题,由“六出七擒”“一心只为酬三顾”“武侯祠”等有效信息,便可判定该人物是诸葛亮,在此基础上,链接史实:208年,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打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第(3)题,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使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材料二的诗歌本为鲜卑语,后鲜卑语消失,被翻译成汉语保存下来,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答案:(1)A魏;B蜀;C吴。

(2)诸葛亮;赤壁之战。

(3)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第(1)题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结合材料回答。第(3)题可从劳动力、生产技术等方面回答人口南迁的作用。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人口流动带来的影响,人口流动既促进经济发展,又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答案:(1)江南地区。原因:躲避北方战乱。

(2)南朝。

(3)人口南迁,不仅使南方增加了大量劳动力,而且由于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

(4)提示:现实生活中的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管理不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状况下降,如何改善和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待遇、生活,及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等。(言之有理即可)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由材料一、二中“移都”“迁于河南”“拓跋氏……宜改姓元氏”等有效信息,便知“高祖”“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改汉姓均是他改革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链接史实,便可完成对第(1)(2)(3)题的解答。第(4)题,可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1)北魏孝文帝。

(2)目的:更好地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洛阳。

(3)北魏孝文帝改革。采用汉姓。

(4)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答出两点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