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耐力成绩的影响

来源:欧得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Q Q:2 SCIENCE&f}CHN0 00Y lNF0RMA I l0N 科教平台 浅谈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耐力成绩的影响 李锦华 (广东省黄村体育训练基地自行车队 广东广州 51 0660) 中图分类号:U467.1}8 1.前言 文献标识码:A 自行 运动员在青海、昆明高原训练的研究 力,降低有氧1二作时的虹乳酸水平。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 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 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国内外训练工作 者在本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生活在高 原地区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耐久力,因此高 发现,血红蛋白保持在高于平原的水平上有 2.5高原训练对无氧能力和肌肉能力的 所起伏,主要是受运动量和营养的影响,返 影响 回平原后,血红蛋白能否保持在高水平,其 霍瓦尔特(Howald,1990)对7名登山者 变化不尽相同。结果表明,高原训练可以改 的肌肉活检发现,在5000米高原上进行激烈 善氧的运输能力,但受赛前训练安排和营养 运动会引起糖酵解酶活性提高,氧化酶活性 原训练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高原 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并建立了一些新的 2.3高原训练与最大摄氧量和通气阀 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高住低练训练 2000米以一k的高原随大气压力下降,引 法、间歇性低氧训练、低压氧仓训练、呼 起氧分压下降,导致低的肺泡气氧张力和动 吸低氧混合气体、模拟高原训练场馆、可调 脉血氧饱和度,萨尔丁发现,国际水平的运 氧分压式睡仓等)。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 动员(8名)存2300米高度最大吸氧量平均下 生理反应是极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 降16%。19天后仍平均下降11%。我国国 应规律和机制。自行车运动是典型的周期性 内研究表明,2366米高原训练两周后(服 耐力、速度耐力项目,通过高原低氧环境的 习期),男子公路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绝对 高强度大负荷刺激,改善运动员的氧转运机 值和相对值分别较平原下降15.4%和3.5% 制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以达到提 (P<0.05),女子相应下降22.1%和22. 高有氧能力的目的。高原训练的优越性使欧 8%,最大功率下降7.2%。运动后血乳酸浓 美亚澳各国的公路自行车选手受益匪浅。贾 度上升了13 9%。而在1 820米的昆明高原 维斯认为,高原训练是获取成绩的合理途 训练两剧后,最大吸氧量下降8.8%和7. 径。据统计,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自行车 9%,最大吸氧量下降的程度取决于海拔的高 运动员最近5年间进行了18次高原训练,平 度。表1显示,通气阀值的变化幅度与最大 均每年3次以上。研究证明,高原训练能促 吸氧量基本相同。 进耐力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或)最大摄氧 有关高原训练后返回平原是否能提高最 量的提高,其主要途径就是改善氧转运机制 大吸氧量的研究国内外观点不一致,对优秀 和叽细胞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 运动员的多数研究表明,高原训练并没有引 起最大吸氧量的显著变化。中国队8名优秀公 2.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的影响 路运动员,2366米高原训练3周之后最大摄 2.1高原训练对心脏血管系统功能的影 氧量相对值提高了3%(P<0.05);最大心率 响 较高原训练前下降了5.66%(P<0.01);最 在较高的高原上,最高心率、心搏量和 大有氧功率输出提高了5.59%(P<0.025); 心输出量都有所下降。研究我国8名国家级 乳酸浓度下降了12. 5%。李之俊1999年研究 公路自行车运动员3—4周高原(1890米昆 显示男女自行车运动员在1895米高原训练三 明和2366米青海多巴,1998)训练观察发 个月后,通气阀时V02分别提高了l0.8%和 现:初上高原,运动员的晨脉和收缩压普遍 l2.4%,最大乳酸浓度(BLamax)下降了l7.9% 上升,4 5天后开始下降。高原训练2 和18.7%,较高原前有显著性差异。运动员在 3周眼习期,晨脉保持在平原水平,基本上 相同功率负付时无氧供能比例下降,从而提 不受运动量和强度影响,但存在个体差异。 高了集体在乳酸堆积前的工作能力和氧利用 返回平原后2—3周内晨脉及血压显著低于高 率。 原训练前水平【P<0.05)。运动员左右心 2.4高原训练与氧化酶和无氧糖酵解酶 室电压较训练前显著升高(P<0.05),X 泰拉杜斯(Terrados,1988)报告,8名 线心脏面积明显增大(P<0.05),其中男 竞技自行车运动员模拟高原训练和平原训练 子变化明显,两周后有所恢复。这与低氧环 前后的生理生化和肌肉结构活检结果表明, 境下的大强度负荷引起心脏前、后负荷增加 高原训练组在高原和平原工作能力提升33%, 有关,其变化程度随负荷量加大而变深。 平原训练组提高22%和14%。定量负荷时的 2.2高原训练对氧的运转能力的影响 血乳酸浓度高原训练组明显低干平原组。 人体对高原氧分压降低的重要代偿机制 PFK酶活性高原组下降,平原组上升。结果 是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提高氧的 显示高原训练的提高是通过叽肉毛细血管化 转运能力。戈尔(G O re,1 99 8)发现8 的加强,及降低血乳酸水平和糖酵解能力实 名男子自行车运动员在2690米高原训练31天 现的。说明高原训练能够提高有氧工作能力 后,4公里追逐赛成绩提高4%,血红蛋白、 和耐力运动成绩,其主要途径是改善心血管 最大吸氧量没有明显改变。我国对优秀公路 功能,氧运输能力和利用率,提高缓冲系统能 182 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 OOY INFORMATION 降低,肌肉最大做功显著下降。卡尔沃宁安 排3名芬兰短跑运动员在1850米高原进行了 3周专项速度耐力训练,对照组以相同计划 在平原进行训练,发现实验组红细胞、血红 蛋白、红细胞压积、速度和爆发力明显提高 (P<0.05—0.01),对照组只提高了速 度,即高原训练没有改善无氧糖酵解能力, 但提高了速度和力量。 我国研究显示:①以有氧耐力为主的中等 高原训练没有引起运动员肌力和无氧能力的 明显变化。②以专项力量和速度耐力为主的 高原训练,能显著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和 速度耐力成绩。 3.结论 3.1自行车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效应主要 取决干高原训练的运动负荷量和强度,高原 训练负荷量和强度安排决定干高原训练的目 的任务。 3.2高原训练能够提高优秀公路自行车 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和耐力运动成绩。 3.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改 善心血管功能,氧运输能力和利用率,降低有 氧工作时的血乳酸水平。肺功能不是重要原 因。 3.4实施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的高原训 练计划,在l890—2200米高原上持续3—4 周或4个月高原训练,均未引起肌肉力量增长 和下降。以专项力量和速度耐力为主的高原 训练,能显著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和速度 耐力成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