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1)学习要全身心投入,都快升入高三了,还这么不懂事!不要嫌妈妈唠叨,不要怪老师抓得紧,不要辜负了这 。
(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舞动着青春的臂膊,触摸着改革的琴弦,你能 吗?
(3)冲动是魔鬼,遇事要淡定, 为哪般?气坏了身子,赶跑了理智,亲者痛,仇者快,到头来,万事还是一团糟。
A.豆蔻年华 春意阑珊 怒不可遏 B.锦瑟年华 意兴阑珊 怒发冲冠 C.豆蔻年华 意兴阑珊 怒发冲冠 D.锦瑟年华 春意阑珊 怒不可遏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不同的法官裁判同一案件,判决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种“同案不同判”的怪现象
让法律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B.考察中国国情可以预见,中国今后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太可能全盘引进西方理念,而
更可能采取立足民生、务实渐进,逐步实现制度的进步和升级。
C.这份“春风送岗位”活动宣传材料提醒外出务工人员要到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开设的
就业服务机构求职,以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D.从医学角度看,早餐在供应血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吃或少吃早餐,会使血糖
不断下降,造成思维减慢、反应迟钝、出现低血糖休克,甚至精神不振。
3.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不过,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来指引着自己的抱负和辨别是非。 ②对我来说,以舒适和享乐为目标的生活从来没有吸引力。
③以这些目标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套伦理观点只能满足一群牲畜的需要。 ④始终在我面前闪耀着光芒,并且让我充满活着的喜悦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理。 ⑤从客观的角度,没完没了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存在,或者是生命有什么意义,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A.①②④③⑤ B.⑤①④②③ C.⑤②①③④ D.①③⑤②④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
A.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
B.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
D.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5.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形影相吊(慰问) 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足以极视听之娱(尽) ..B.日薄西山(迫近) 庶刘侥幸(希望) ..抢榆枋,时则不至(集,着落) 垣墙周庭(围绕) ..
C.彼且恶乎待哉(依赖) 除臣洗马(拜官授职)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 更相为命(轮流、更替) ..D.责臣逋慢(逃避,怠慢) 比去,以手阖门(等到)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吃饱的样子)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困顿窘迫的样子) ....6.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则告诉不许(报告申辩) 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颜色憔悴(脸色) 虽趣舍万殊(不同) ...
B.列作其次(地方) 故夫知效一官(效力、尽力) ..茕茕孑立(孤独的样子) 终鲜兄弟(少) ...C.慈父见背(我) 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是以见放(被) 今已亭亭如盖矣(伞) ..
D.迨诸父异爨(等到)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迷恋) ...却告了相思回避(反而) 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争取、博取) ...7.下列虚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渔父莞尔而笑 ..B.可以濯吾足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此小大之辩 ..D.会于会稽山间之兰亭 圣人不凝滞于物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
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氏,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苏辙《东轩记》,有删节)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败刺史府门 败:冲毁 B.旦则复出营职 营:料理 ..C.,治先人之敝庐 治:治理 D.独幸岁月之久 幸:希望。 ..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组是(3分)
A.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B.假部使者府以居 以当南日
C.以为宴休之所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作其次 D.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3分)
(2)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3分)
(3)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4分)
11.本文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概括。(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无以立。(《论语》)
(2)天高地迥, ;兴尽悲来, 。(《滕王阁序》)
(3)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4) ,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5)夫列子御风而行, ,旬又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6)吾闻之, ,新浴者必振衣。(《楚辞·渔父》) (7)蜗角虚名, 。(《西厢记·朝天子》) 四、古诗词鉴赏(10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1)上片是如何写时序变化的?这样写作用是什么?(3分)
(2)下片前两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3)试分析下片后两句的抒情特色及效果。(4分)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铃兰花
【南斯拉夫】普·沃兰茨
1.紧挨着我们家的地头有一块怕人的、阴森森的洼地,大家都管它叫“地狱”。它三面由陡坡环绕,活像一口深锅,只有一个隐没在密林里的出口。山坡上长满了杂乱的灌木、黄檗、野樱桃树和一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林丛间荒草蔓生,它们只宜于作羊饲料。“地狱”里人迹罕至,阴阴森森,人们来到这里,心都会不由自主地紧缩起来。那里唯一有生命的东西是一眼泉水,泉水的淙淙声响彻整个洼地,给这个阴森可怖的地方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
2.我打记事的时候开始就害怕这个地方。这首先应该归咎于它的名称。当父母对我进行基督教的启蒙教育时,我便从他们那里听说过地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我们当地的“地狱”简直和真正的地狱一模一样,只不过在它的深处少一堆不熄灭的大火罢了。
3.我还不到六岁,父亲要我到那里去放牧。这对我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考验。我真想大哭一场。父亲笑笑,给我打气说:“这个‘地狱’里没有鬼。快去吧!”
4.母亲疼我,赶紧来安慰我。“你没看见吗,他怕‘地狱’呀!”她对父亲说。
5.可我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怜悯,只好赶着牲口,一点点挨近它,战战兢兢地在“地狱”的底部坐下。淙淙声响彻整个洼地,好像有人在耍妖术。我越来越害怕,大声哭叫着跑向父母耕种的地头。
6.“牲口不见了!”
7.父亲的脸色陡然变得铁青。我怀着沉重而内疚的心情跟着,慢吞吞地来到坡坎上,父亲一眼就看到低处的畜群。“你怎么搞的,做梦了吧?”父亲愤怒道。
8.到家的时候,我哭成个泪人儿。父亲笑了,母亲却说:“以后你不要再叫他去‘地狱’了,年纪小,要是吓出病来,一辈子可就成了傻瓜。”打这以后,果真不再叫我放牧了。
9.有一次,正好是星期六黄昏,父母坐在门槛上,若有所思地翘首望着春天晴朗的天空,母亲深深地叹了口气说:
10.“哎呀,我真想明天带一束铃兰上教堂,可惜哪里也找不着。” 11.“是呀,眼下找铃兰是晚了一些。要有也就是在‘地狱’里了。”
12.一听到“地狱”这两个字,我打了个寒颤。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眠,这个可怕的地方总浮现眼前。内心深处却回响着母亲的叹息声。铃兰花和“地狱”,多么不相容的两件事物啊!
13.早上我起得格外早。梦里出过大汗,身子还湿淋淋的。
14.走到院子里,我仿佛还半睡不醒,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春日的早晨已经到来。 远方的波霍尔耶山背后,朝霞烧红了半爿天,朝阳眼瞅着就要擦出它圆圆的脸蛋了。阳光照到佩查山顶,给它抹上了一层绛紫色。青草、树木和灌木林上都披覆着露水,忽闪忽闪地微微发亮。
15.蓦地,我看见了许多芬芳馥郁的铃兰花,我却没有勇气向四周张望。我怀着一种兴奋而难过的心情,谛听着潺潺的流水,回声让人不寒而栗,在清晨的宁静里听起来比平日更响。我捧了一大把铃兰花,一口气往家里跑去。
16.母亲正要出门,伫立在霞光里,犹如下凡的天仙。 “妈妈,妈妈……铃兰……”我沉浸在幸福和无限喜悦之中。母亲漾起了微笑,捧过花束,吸着浓郁而清新的花香,“你为
什么哭,我的孩子?……”母亲猜到了我的壮举,她慈祥而温和地摸摸我的头。
(有删节)
14.“地狱”本是父亲租种的一块蛮荒的洼地,我却对这块洼地充满了恐惧,请简要概括造
成巨大恐惧的因素。(4 分)
15.试概括采摘“铃兰花”并献给母亲过程中的复杂心理。(6分)
16.文中前后两处划线句景物描写的特点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表现人物心理上有什么作
用?(4分)
17.文中两次写了“我”去“地狱”,第一次是胆战心惊,第二次却战胜了内心的恐惧,瞒
着父母采摘了“铃兰花”,有人说第二次是父母有意且巧妙的安排,你是怎么看的?请据此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蚁国之镜
筱敏
1.我们日常总与蚂蚁相遇,林地里,草丛中,家居的窗台或橱柜里,然而它们于我们是陌生的,正如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是陌生的。我们无所容心,甚至对置身其中的社会亦无所容心,何况蚂蚁。
2.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
3.它们有十分严明的阶级和分工系统,这是由女王根据其部族需要,在产卵时就确定了的。极其固定的无从僭越的阶级地位,相当僵化的沿续终生的分工。那些劳作终生的工蚁,那些战死沙场的兵蚁,那些被赋予了新一轮繁衍重任因而得以特别饲育的女王乳蚁,那些被派往夜空进行婚飞大典的雄蚁,恰如一部庞大机器上的万千齿轮和螺丝钉,它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秩序井然地奉献于部族的同一意志。个体是可以替换的,正如大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可以随时替换。就连大机器的心脏-- 女王,也是可以由新女王取代的。但机器的运行体制不能替换,部族的生命因这永不更易的体制而绵延。它们侵略,杀伐旁族蚁类,掠夺邻国,不仅为着扩张势力范围,而且将战败国的幼蚁和蚁卵俘获过来,把它们驯养成终生都不试图反抗也不试图逃脱的奴隶。
4.它们忠于女王。一个部族,一个女王,一个意志,构成一个极权主义的稳定的国家。以至蚁类学家认为单个的蚂蚁只是细胞,仅处在死亡再生的循环链上,处在森严坚致的整体之中。而所谓的个体,在蚂蚁那里指的是整一个部族。一个蚂蚁帝国便是一个超级生物体。完全无视个体而发展,帝国的生命代表着所有个体生命。
5.于是,蚁国里奉行的是“利他主义”和“绝对的”牺牲精神:它们可以用身体相互勾挂,组成巨大的蚁帘,并听命女王的需要,随时缩紧或扩展以调节巢内的温度;它们可以用身体充当蓄粮的蜜罐,听凭被填塞成骇异的球状,然后驯顺地把自己挂在穴顶,静待部族需要时取食;它们可以在洪水中用身体结成厚厚的蚁筏,让女王和幼蚁安然为乘客,随波漂流,直到触及涯岸,只要女王能登陆重建一个蚁国,何顾水面浮起多少工蚁的尸首;它们还可以将自身生长为自杀性炸弹,当遭强敌攻击时,猛烈收缩腹部肌肉,身体立刻爆裂,使充满毒液的巨大腺体四散迸溅,与周遭的敌手同归于尽……
6.这一切,是需要信仰支撑的,蚂蚁以部族的延续帝国的强盛为信仰,在此之外,单个的蚂蚁是没有生存理由的。人也同样需要信仰,家族、民族、国家,以及为这一切而建造的种种宗教和主义。所谓个人的价值这种东西,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 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蓝图是现成的完备的,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只要人类甘愿模拟蚂蚁。
7.蚁类学家威尔逊先生说:“社会生物学以新的方式最好地解释了人类群体行为的细微部分。”他遭到了众人的猛烈攻击。人愿意相信自己是万物之灵,人愿意在上帝那里照见自己,而不是在蚂蚁那里。在这面展示蚂蚁帝国戏剧的镜面中,人们却时时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于是不免震悚,惊惕。 .....
18.文章开头为什么把朝夕可见的蚂蚁于我们的陌生 ,类比于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
如鲫人群”的陌生?
19.在第二段中,作者说“这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蚂蚁之国的令人惊骇表现在哪
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20.文中说:“在这面展示蚂蚁帝国戏剧的镜面中,人们却时时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于
是不免震悚,惊惕。”“惊惕”什么?试做探究。(6分) ....
七、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性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如东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阶段测试(一)
高二语文 II(附加题) 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为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由选考历史的考生完成。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纸。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2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
23.《诗品》与刘勰的《 》均为齐梁时的文学批评名著。《诗大序》中将赋、比、兴
与 合称为“六义”。(2分)
24.选段最后一句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端午节》的主人公方玄绰在发现自己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愤愤然却于事无补时,
便通过幻想来平复自己内心深处激荡着的不满情绪,以寻求内心的宁静。 B.《老人与海》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圣地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
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
C.《头发的故事》通过古久先生的独白以及他与“我”的对话,寄寓了作者对封建顽
固守旧势力的痛恶、对软弱的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愤激之情。
D.《故乡》记叙了“我”回故乡的经历,文中描绘了闰土所说的雪天捕鸟、夏日拾贝、
月夜刺猹、潮汛看鱼等事,目的是说明乡村景色优美和人们生活闲适。
E.《老人与海》结尾,旅游者咋看到船旁硕大无比的白色鱼脊骨时啧啧称奇,却分不
清这是鲨鱼还是马林鱼,这一细节影射了客观世界对同厄运搏斗的老人的不理解。
26.简答题。(10分)
(1)试分析《老人与海》中“狮子”的形象。(4分)
(2)康大叔、古久先生、何小仙、丁举人、赵太爷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
中的哪篇作品?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习见的环境都变成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出门看见一条街就想到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酒店,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银行。这样,我的注意力就迁到别的事物上去,不能专心致志地看这条街或是这座房子究竟像个什么样子。而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因为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袁子才尝刻一方“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看他的口吻是多么自豪!但是钱塘苏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伟人?她原来不过是南朝的一个妓女。和这个妓女同时的人谁肯攀她做“乡亲”呢?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套中划出来,当作美丽的意象来观赏。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们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它们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花长在园里何尝不可以供欣赏?他们却欢喜把它摘下来挂在自己的襟上或是插在自己的瓶里。许多人如果不知道周鼎汉瓶是很值钱的古董,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不愿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破铜破铁。这些人都是不能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拿盛酒盛菜的标准去估定周鼎汉瓶的价值,知道在美的
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选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有删改)
27.前两段分别从哪两个角度阐明距离与审美的关系?请加以概括。(4分)
▲ 28.“它们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这句
话该如何理解?(5分)
▲ 29.据报道,从前有一个乡下人看戏,看到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
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请结合本文观点,对乡下人的行为表明你的态度并作出简单评析。(6分)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
3.B解析:⑤从客观的角度,没完没了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存在,或者是生命有什么意义,
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反面引入)①不过,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来指引着自己的抱负和辨别是非。(轻微转折)④始终在我面前闪耀着光芒,并且让我充满活着的喜悦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理。(紧承前面的“理想”)②对我来说,以舒适和享乐为目标的生活从来没有吸引力。(反面论述)③以这些目标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套伦理观点只能满足一群牲畜的需要。(紧承前面的“目标”。) 4.D
13.⑴通过梅花、桃花和梨花的依次开落来表达时序变迁。突出等候之久,为下文抒发怅惘
之情作铺垫。(3分)
⑵通过时时倚楼望远,偷偷拭泪的细节,刻画了痴情而哀怨的闺中女子形象。(3分) ⑶托物抒情,借埋怨蜘蛛喜鹊多次误传喜讯,表达了自己久盼不归的失望,从侧面体现出思
念之殷切,委婉动人。(4分)
14.(1)误把父母教育中提到的地狱和俗称“地狱”的洼地联系在一起;(2)洼地地形险
陡封闭;(3)植被茂密,给人阴森之感;(4)泉水回响,给人神秘之感;(5)人迹罕至。(1点1分,4点满分)
15.(1)初听铃兰花长在“地狱”的恐惧; (2)为母亲的叹息而揪心; (3)内心产生
的矛盾(“纠结”“内心产生的恐惧”等词亦可); (4)为奇妙的责任感而惬意;(5)采摘“铃兰花”时的兴奋与难过;(6)将“铃兰花”献给母亲时的幸福和喜悦。(每点1分)
16.第1段对地狱的描写,景色是晦暗的、可怖的;而划线句“我”所见之景变得明亮、美
丽、温暖(1分)。所见景物的变化烘托出人物心理由先前的“恐怖万端”转为“兴奋期待”(2分),同时暗示“我”会获得成功(1分)。 17.【示例一】是父母有意且巧妙的安排。
(1)母亲有着自己的暗示,她用深深地叹气表明了自己的愿望,父亲又特意点明只有“地
狱”里才有铃兰花,这一切都可以看作是父母特意说给“我”听的,可谓是用心良苦; (2)母亲最后“猜到”“我”的壮举,说明一切都在她的意料之中;(3)与父亲之前强迫孩子去“地狱”放牧,希望孩子战胜内心怯懦一脉相承; (4)凸显主题的需要,作者意在强调真正的爱在于放手促进孩子的成长。(1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示例二】不是父母有意且巧妙的安排。
(1)有违母亲慈爱的性格:在父亲派“我”单独去“地狱”放牧之前,母亲心疼、安慰“我”
并流露出不舍;(2)有违前后事件发展的逻辑:儿子狼狈归来,母亲担心儿子会被吓成傻子,决定再也不让儿子去“地狱”;(3)更能凸显主题:正是因为母亲不舍得让儿子再去“地狱”,这份爱在儿子心中发酵、涌动,以致母亲的叹息让儿子有了一种责任感,才有了感恩并回报母亲的念头和战胜内心恐惧的行动。(1点2分) 21.【解析】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好材料、好文题.
显然,哲学家的问题和他的学生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明显在“影射”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
迷信权威、轻信盲从、不肯动脑、不愿动手、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援疑质理、寻根究底、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等精神的现象,好在还有三个“默不作声”的学生,他们没有人云亦云,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第一位尊重了自己的真实感觉,第二个发出了自己的疑问,第三个如果不是“托词”至少表达了自己的诚实,当然若是“托词”则显其圆滑.
可以联系的生活实际有很多,比如:抢盐潮,钱学森之问,中国大学缺什么…… 总之,这是一道相当不错的好作文题.
附加题参考答案
22.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6
分。画对1处得1分。画斜线超过6处者,先计算答对的处数,再减去多画的处数,然后计分,直到减至0分。 23.文心雕龙 风、雅、颂
24.赋和比、兴要结合起来使用(相济为用)
22.试题分析:断句,最主要的是要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知道这几句话的大体意思。
另外,还可关注句子中的名词,因为它在句子中多作主语和宾语,是可断句的地方,比如句中的“三义”“风力”“丹彩”等。还可根据句式的对称来考虑,如“干之以风力”与“润之以丹彩”,如“使味之者无极”与“闻之者动心”等。
23.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文学常识,这需要平时作适当的积累,并作一些分类归纳。比如说
做本题时应注意这题中的“六义”,不要同“六艺”相混同。
24试题分析:做本题要注意题干的内容,它问最后一句话强调的是什么意思,而不是问这
句话是什么意思。当然我们解答此题,还是应当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另外,最后这句话句中用了分号,这也是应注意的,它讲了两层意思,把这两层意思结合在一起,才是它的意思。 【译文】
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弘扬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味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没有归宿,就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27.从空间角度,新环境可以产生美。从时间角度,如果推远一点看,从嫌恶的事情中也能
发现美。(每点各2分)
28.用比喻的手法,将隔得久远的事情比作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2分),“已失去它的原
来的辣性”指过去的事件在时过境迁之后,能摆脱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束缚,和实际人生产生了距离,从而不再产生嫌恶等强烈情绪(2分),而成为美丽的意象,被人们接受、观赏(1分)。
29.反对乡下人的这种行为。(2分)曹操的扮演者表演惟妙惟肖,具有艺术审美价值,但
不是生活现实(2分)。而这个乡下人“义愤填胸”提刀杀之,则是误将艺术当作人生实际,没有能在美的艺术品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