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氧化沟工艺控制要点

来源:欧得旅游网


氧化沟又名氧化渠, 因其构筑物呈封闭式环行沟渠而得名, 它是 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 因为污水和活性污泥在曝气渠道中不断循环 流动,因此有人称其为“循环曝气池”、“无终端曝气池”。氧化沟的 水力停留时间长,有机负荷低,其本质上属于延迟曝气系统。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 活性污泥法是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 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生物 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其上栖息着以菌胶团为主的微生物群, 具有很强的吸附与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1、生物脱氮机理

污水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态氮的基础 上,先利用好氧段经硝化作用, 由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协同作用, 将氨氮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亚硝态氮、硝态氮,即,将NH 转化为

3

NO N 和NO N 。在缺氧条件下通过反硝化作用将硝氮转化为氮

2 3

气,即,将NO N (经反亚硝化)和NO N (经反硝化)还原为氮

2 3

气,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 参预自然界氮的循环。水中含氮物质大量 减少,降低出水的潜在危(wei)险性,达到从废水中脱氮的目的。

○1硝化——短程硝化:

NH 1.5O HNO H O

3 2 2 2

硝化——全程硝化(亚硝化+硝化):

NH 1.5O —

硝菌

3 2 2 2

HNO H O

0.5O HNO —

2 2 3

HNO

反硝化——反硝化脱氮:

2HNO CH CH OH N 2CO 2[H ]3H O

3 3 2 2 2 2

反硝化——厌氧氨氧化脱氮:

NH HNO N 2H O

3 2 2 2

2NH HNO 1.5N 3H O [H ]

3 3 2 2

反硝化——厌氧氨反硫化脱氮:

2NH H SO N S 4H O

3 2 4 2 2

废水中氮的去除还包括靠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将氮转化为细胞原 生质成份。 主要过程如下: 氨化作用是有机氮在氨化菌的作用下转化 为氨氮。 硝化作用是在硝化菌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硝酸盐氮。 其中 亚硝酸菌和硝酸菌为好氧自养菌, 以无机碳化合物为碳源, 从NH 或者

4

NO 的氧化反应中获取能量。其中硝化的最佳温度在纯培养中为

2

25-35 ℃,在土壤中为30-40 ℃,最佳pH 值偏碱性。反硝化作用是 反硝化菌(大多数是异养型兼性厌氧菌, DO<0.5 mg/L)在缺氧的条 件下,以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以有机物为电子供体进行厌氧呼吸, 将硝酸盐氮还原为N 或者NO ,同时降解有机物。

2 2

2、生物除磷原理

磷在自然界以2 种状态存在:可溶态或者颗粒态。所谓的除磷就

是把水中溶解性磷转化为颗粒性磷, 达到磷水分离。 废水在生物处理 中,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为了自身的生长便释放出 其细胞中的聚磷酸盐,同时产生利用废水中简单的溶解性有机基质所 需的能量,称该过程为磷的释放。进入好氧环境后,活力得到充分恢复, 在充分利用基质的同时,从废水中摄取大量溶解态的正磷酸盐,从而 完成聚磷的过程。将这些摄取大量磷的微生物从废水中去除,即可达 到除磷的目的。 ○1厌氧释放磷的过程

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 分解体内的多聚磷酸盐产生ATP,利用ATP 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产酸菌提供的三类基质进入细胞内合成PHB。与 此同时释放出PO3 于环境中。

4

好氧吸磷过程

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 分解机体内的PHB和外源基质, 产生质子

驱动力将体外的PO3 输送到体内合成ATP和核酸,将过剩的 PO 3 聚

4 4

合成细胞贮存物:多聚磷酸盐(异染颗粒)。

水力停留时间: 10-40 天

污泥龄:普通 10-30 天

有机负荷: 0.05-0.15kgBOD /(kgMLSS.d)

5

活性污泥浓度: 2000-6000mg/l

氧化沟工艺(现在普通为改良型)是集有机物降解、脱氮、除磷 3 种功能于一体的生物处理技术。因此该工艺的运行控制应同时满足 各项功能的要求, 针对这些特性, 在氧化沟工艺长期运行控制经验基 础上,得出以下几个控制方法:

1.对曝气系统(DO)溶解氧的控制

在氧化沟脱氮除磷工艺中,由于生物除磷本身并不需要消耗氧 气,故实际供氧量只需考虑以下 2 个部份: 脱氮需氧量、 硝化需氧量。 在实际运行控制中, 各段曝气量普通是根据在线 DO 仪和便携式 DO 仪 的监控值。 通过调整曝气机开启台数和频率实现控制。 经长期的运行 实践可得出各区DO 的控制范围:普通保持缺氧区DO为0.3~0.7mg/l, 好氧区 DO 控制在 2.0~3.2mg/l;若太低会抑制硝化作用,太高则会 使 DO 随回流污泥进入厌氧区,影响聚磷菌的释磷,而且会使聚磷菌 在好氧区消耗过多的有机物, 从而影响对磷的吸收。 从实际的运行效 果来看, 氧化沟的除磷效果始终能保持较高的水平, 得益于对氧化沟 各区内 DO 的有效控制,特别是好氧区。当混合液进入二沉池完成泥 水分离后,充足的 DO 保证了聚磷菌能将磷牢牢的聚积于体内而不释 放于水中,最终确保了良好的除磷效果。

2.对 MLSS (混合液悬浮固体)的控制

影响氧化沟中 MLSS 值的因素不少。 MLSS 取决于曝气系统的供氧 能力和二沉池的泥水分离能力。从降解有机物的角度来看, MLSS 值 应尽量高一些,但MLSS 值太高时,要求混合液的DO 值也就越高。在

同样的供氧能力时,维持较高的 DO 需要较大的空气量,普通的曝气 系统难以达到要求, 而且要求二沉池有较强的泥水分离能力, 普通二 沉池的表面积相对较小,难以提供充足的泥水分离能力。因此,应根 据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最大的 MLSS 值,以其作为运行控制的基础。 氧化沟由于是延时曝气系统,普通的 MLSS 维持在 3000~5000mg/l。 然而由于进水水质的关系, 就我国的实际管网进水浓度而言, 氧化沟 工艺的污水处理厂 MLSS 往往只能达到 3000mg/l 摆布,进水有机物溶 度高可达到 3000mg/l 以上,进水有机物溶度低就在 3000mg/l 以下。

3.对泥龄和排泥的控制

对于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而言,泥龄是个重要的设计和运行参数, 生物的脱氮过程普通需要较长的泥龄, 以满足世代时间较长的硝化菌 生长繁殖的需要; 而生物除磷是通过排除富磷的剩余污泥来实现, 一 般将泥龄控制在 3.5~7d,故为了保证系统的除磷效果,就不得不维 持较高的污泥排放量,系统的泥龄也不得不相应的降低。显然,硝化 菌和聚磷菌在泥龄上存在着矛盾, 在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和运行中, 一 般将泥龄控制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 以兼顾脱氮和除磷的需要。 基于 此,为取得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普通氧化沟体统的泥龄采用(16~ 20d)以保持较高的 MLSS。在排泥控制过程中,除了用泥龄核算排泥 量外,还需保持系统中稳定的 MLSS 和 MLVSS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 体) ,普通通过排泥是 MLSS 维持在 3000~5000mg/l,。在实际运行中, 按上述范围进行操作,均能获得稳定、优良的出水水质。

4.BOD /TN 和 BOD /TP

5 5

污水的 BOD /TN 是影响脱氮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活性污泥中硝

5

化菌所占的比例较小, 且产率比异氧菌低得多, 在加之两者竞争底物

和溶解氧, 会抑制对方的生长繁殖, 因此硝化菌比例与污水的 BOD /TN

5

值相关。 从理论上讲, 在污水中的 BOD /TN>2.86 时, 有机物可满足反

5

硝化的碳源需要,但由于实际上不是所有的 BOD 都能被反硝化菌利

5

用, 所以之际运行中控制比值应该更大。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厌 氧区有机基质的含量、 种类及其与微生物营养物之间的比例关系 (主

要指 BOD /TP)是影响聚磷菌摄磷效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控制因素。

5

其值越大则对释磷效果越好, 对后续除磷越有利, 特别是进水中易降 解的有机物含量越高越好。 运行表明: 若要出水中磷的质量浓度控制

在 1.0mg/l 以下,进水 BOD /TP 控制在 20~30。

5

如果天气异常, 发现暴雨即将来临, 中控室值班人员应高度重视, 随时观察洪水水位,紧急情况下要组织泄洪。

降雨时,当进水泵房液位高于警戒水位时,值班人员必须随时将 水位报告公司领导,同时汇报相关政府领导并组织开启进水超越闸 门,保证进水超越排水通畅。

工艺控制:

a) 提升泵房满负荷生产,但不超过设计负荷的变化系数。

b) 粗、细格栅现场连续开启,并及时清除栅渣。

c) 暴雨初期污水处理系统曝气设备全开,注意监控生化系统运

行参数(DO、MLSS 等),及时调整工艺。

d) 加大氧化沟上清液、二沉池出水及总出水的抽检频次。

e) 二沉池全部投入使用。

f) 随着暴雨的持续,生化系统 DO 上升,系统氨氮较低,可考

虑减少曝气设备的开启台数及开启频率。

连续暴雨时,值班人员需加强厂区进水口及泄洪闸等处的巡查,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当进水泵房液位降到安全液位时, 应及时关闭进水超越阀门, 正 常处理污水。

进水水质大幅度、长期超过设计规定的进水水质较少,普通进 水水质超标情况是非突发或者非短期的。发生进水水质异常时首先要 向相关部门汇报,并取样备检、拍摄照片或者录相保存异常证据,接下 来才是采取措施

当突发进水水质超标时,首先应减少进水量,并调整污水处理工 艺,充分发挥污水厂所具有的能力,挖掘设施、工艺、设备的潜力, 调整生化系统、二沉池、滤池的运行工况,增加化学除磷药剂及混凝 药剂投加量,增大污泥脱水的投药比,延长设备的运行时间,必要时 投运备用设备, 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 尽可能在不增加设施和设备的 情况下消除由于进水水质超标而引起的对出水水质下降构成的威胁,

满足污水排放标准要求。并配合环保监察部门,查找超标污水源,加 大《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的监管执行力度,从源头截流进 入污水厂的超标污水。

当水量不足时,工艺控制如下:

a) 提升泵房尽量保持水泵平稳进水,但需避免水泵低液位运行。

b) 普通粗格栅每 2 小时开启一次,细格栅每 1 小时开启一次。

c) 水量在设计水量的 50%以下, 污水处理系统单组运行 (双组系

统)或者间歇运行(单组系统),注意监控生化系统运行参数(DO、 MLSS 等),及时调整工艺。 d) 回流比控制在 50- 100%。

e) 二沉池投入一半。

当水量超过设计负荷时,工艺控制如下:

a) 提升泵房满负荷生产,但不超过设计负荷的变化系数。

b) 粗、细格栅现场连续开启,并及时清除栅渣。

c) 水量突增初期,污水处理系统曝气设备全开,注意监控生化

系统运行参数(DO、MLSS 等),及时调整工艺。

d) 加大氧化沟上清液、二沉池出水及总出水的抽检频次。

e) 二沉池全部投入使用。

f) 随着生化系统逐渐稳定, DO 上升,系统氨氮较低,可考虑减

少曝气设备的开启台数及开启频率。

污泥膨胀最突出的表现是污泥沉降性能指标 SVI 大于 150%。污 水中如碳水化合物较多,溶解氧不足,缺乏氮、磷等养料,水温高或者 pH 值较低情况下,均易引起污泥膨胀。此外,超负荷、污泥龄过长 或者有机物浓度梯度小等, 也会引起污泥膨胀。 排泥不畅则引起结合水 性污泥膨胀。

针对引起膨胀的原因工艺调整如下:

a) 缺氧、水温高等加大曝气量,或者降低水温,减轻负荷,或者适当

降低 MLSS 值,使需氧量减少等;

b) 污泥负荷率过高, 可适当提高 MLSS 值, 以调整负荷, 必要时

还要住手进水“闷曝”一段时间;

c) 缺氮、磷等养料,可投加硝化污泥或者氮、磷等成份;

d) pH 值过低,可投加石灰等调节 pH;

e) 污泥大量流失,可投加 5- 10mg/L 氯化铁,促进凝结,刺激菌

胶团生长,也可投加漂白粉或者液氯(按干污泥的0.3%-0.6%投 加),抑制丝状繁殖,特殊能控制结合水污泥膨胀。此外,投 加石棉粉末、硅藻土、黏土等物质也有一定效果。

现象:处理水质浑浊、污泥絮凝体微细化,处理效果变坏等。 当浮现污泥解体现象时,工艺调整如下:

a) 对进水水质进行化验分析, 确定是污水中混入有毒物质时, 应

考虑这是新的工业废水混入的结果, 应减少进水水量加大曝气

量,尽快使生化系统恢复活性。

b) 调整进水量。

c) 调整回流污泥量控制 MLSS。

d) 调整曝气量,控制溶解氧在 2.0mg/L 摆布。

e) 调整排泥量。

污泥在二沉池呈块状上浮的现象, 并非由于腐败所造成的, 而 是由于在曝气池内污泥龄过长, 硝化过程进行充分, 在沉淀池内产生 反硝化,硝酸盐的氧被利用,氮即呈气体脱出附于污泥上,从而比重 降低, 整块上浮。 所谓反硝化是指硝酸盐被反硝化菌还原成氨或者氮的 作用。反硝化作用普通溶解氧低于0.5mg/L 时发生。因此,往往会忽 视污泥的反硝化作用。这是在活性污泥法的运行中应当注意的现象, 为防止这一异常现象的发生, 应采取增加污泥回流量或者及时排除剩余 污泥,或者降低混合液污泥浓度, 缩短污泥龄和降低溶解氧浓度等措施, 使之不进行到硝化阶段。

a)出水带有大量悬浮颗粒

原因:水力负荷冲击或者长期超负荷,因短流而减少了停留时间, 以至絮体在沉降前即流出出水堰。

解决办法:均匀分配水力负荷;调整进水、出水设施不均匀,减 轻冲击负荷影响,有利于克服短流;投加絮凝剂,改善某些难沉淀悬 浮物的沉降性能, 如胶体或者乳化油颗粒的絮凝; 调整进入初沉池的剩

余污泥的负荷。

b)出水堰脏且出水不均

原因:污泥粘附、藻类长在堰上,或者浮渣等物体卡在堰口上,导 致出水堰脏,甚至某些堰口阻塞导致出水不均。

解决办法: 时常清除出水堰口卡住的污物; 适当加药消毒阻挠污 泥、藻类在堰口的生长积累。

c)污泥上浮

原因:污泥停留时间过长,有机质腐败。

解决办法: 一是保持及时排泥, 不使污泥在二沉池内停留时间太 长;检查排泥设备故障;清除沉淀池内壁,部件或者某些死角的污泥。 二是在曝气池末端增加供氧, 使进入二沉池的混合液内有足够的溶解 氧,保持污泥不处理于反硝化状态。对于反硝化造成的污泥上浮,还 可以增大剩余污泥的排放,降低 SRT (泥龄),控制硝化,以达到控 制反硝化的目的。

d)浮渣溢流

原因:浮渣去除装置位置不当或者去除频次过低, 浮渣停留时间长。

解决办法:维修浮渣刮除装置;调整浮渣刮除频率;严格控制浮 渣的产生量。

a)氨氮超标

检测好氧区的溶氧,保证好氧区溶氧充足。普通情况下,氧化沟 出水溶氧控制在 1-2mg/L, 缺氧区溶氧控制在 0.2-0.5mg/L,厌氧区

溶氧小于 0.2mg/L。出水氨氮偏高可适当加大曝气量,出水氨氮偏低 可适当降低曝气量。 分别监测厌氧区, 缺氧区, 好氧区的氨氮和总氮, 适当调整回流量和内回流量, 也可调整水力停留时间, 确保硝化反应 反硝化反应的充分进行。

b)总磷超标

适当投加除磷药剂,如 PAC (聚合氯化铝)、PFC (聚合三氯化

铁)。除磷的同时也可降低出水悬浮物, CODcr ,且见效快。并加大排 泥。

c)COD、BOD5 超标

控制氧化沟 MLSS、DO 的浓度在正常范围;适当投加一些 PAC、 PFC 等化学药剂; 适当减少进水量, 控制水力停留时间; 如果有必要, 需重新培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