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听肖老师上课了,肖老师的课堂总是情意浓浓,回味无穷。
《春酒》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深深眷恋。琦君表达的“思乡怀旧”之情,不同于其他文人的“乡愁”,她素淡、宁静,蕴藉、温润,以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对童年、家园的深情。肖老师带领在场的每一个人体会生动展示民俗风情与思乡之情的写法,引领我们感受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在课堂上,肖老师氤氲出温暖、甜蜜、眷恋的情绪氛围。
聆听“正道”语文,静下心来读语文,读“春酒”二字。“标题怎么读”?这是我的课堂从来没有过的思考。读出绵长的思乡之情;读出自豪;用平淡之语读出对家乡强烈的爱;思念中读出悲伤;读出回味与享受;快乐地读;遗憾地读;惆怅地读;陶醉地读……在学生“多情”的答案里感受到“标题也是作者情感的凝聚”。学生绘声绘色地展示着情感,流露着眷恋,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听众也陶醉了。
语言是有情感的,支撑情绪的语句是文章精髓,“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就几句快乐融融。一句话转向悲情,“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外表不动声色,内心波澜起伏,母亲已逝,再也做不出那样的春酒。整堂课都在陶醉,情感目标体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无声胜有声”,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
忆春酒,怅春酒,找春酒,在沧桑与悲愁中彰显不灭的希望,是无尽的守望与等待,是永恒的思念与怀想!
家乡的味道
――读《春酒》有感
为什么我们留恋家乡?正是因为那从小就埋藏在我们心中、无法割舍、无法忘怀的家乡的味道。这种味道很难察觉,但要明白,这是一种烙印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难以磨灭的温情与爱。
一杯醇香浓郁的春酒,蕴含着家乡与家人的温暖。
新年已至,最令“我”期盼的便是这浓香的春酒。酒香和着药香,将新年的祝福与憧憬全部灌下肚。这味道着实是让“我”喜欢,以至于几次三番地偷酒喝。更搞笑的是那喝酒会。不仅仅有甘醇芳香的春酒,还有令人眼馋嘴更馋的十二碟,越发令人喜爱。这年复一年的盛事,便是“我”最难忘的――家乡的味道。
湖州的味道,是怎样的?
这是一种说不出的鲜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湖州位于南太湖,地理位置优越,淡水鱼类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味道鲜美,百鱼宴更是中国菜肴一绝。这太湖三百自然就成为了湖州本地的特产与特色。春雨无声落下,打在苍翠的绿竹上,打在鲜嫩的笋尖上。安吉是著名的“中国竹乡”,毛竹的蓄积量和商品竹均名列全国第一,这一美名但是当之无愧。每当一场春雨过后,湖州人最期盼的便是埋藏在春泥里的鲜嫩。笋可谓是在湖州春季的餐桌上最常见的菜肴。安吉百笋宴已成为吴越美食文化中绽开的一朵奇葩。近代安吉籍著名书画大师吴昌硕,对家乡的竹笋念念不忘,宴饮诗唱也叹吟出“客中虽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的诗句。日常生活中,熏豆茶也是湖州民众必不可少的一种鲜香美味。将青豆、芝麻、陈皮等原料用水泡制而成。清香可口,咸淡适宜,风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家乡的味道,不仅仅是食的鲜美,更是家人的爱。正是因为这份亲情,将我们的牵挂留在了那里。家乡的人与事,无一不是我们牵挂的理由。我们爱家乡的味道,因为――这就是爱的味道。
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忙着一些该忙的,也干着一些似乎没用的,总之就是很忙,忙到自己感觉睡一个晚上都不能恢复的状态。今天早上我刚刚在做梦总算要睡觉了,结果我听见乐乐撞我们房门的声音,我知道我又要起床了。关于乐乐的撞门事件下次撰文表述。
最近忙碌的事情之中,比较有价值的是由于一位教师的公开课,令我连续听了数节的《春酒》。每节课都由于学生的变换引发出新的课题,带来新的思考。对我个人而言重读琦君的《春酒》令我感触颇深的是那份时光不再的深深的无奈……
琦君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份子,随着历史的车轮,进入台北与大陆相隔千山万水几十年。隔海相望不得相见,对家乡、亲情、乡情的思念涌入笔端流淌在心间。琦君怀念着母亲利索亲切的笑容,怀念着乡亲和睦温馨的场景,更加怀念的是自己那无忧无虑的童年……历史的原因固然是使琦君久久不能回到家乡,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再回到家乡的琦君还能找到那份乡情喝到那杯“春酒”么?回答是否定的。母亲不在了,乡亲老去了,自己也已经不再是童年的小女孩了。物似人非的感觉或许会给人带来更多的伤悲,而文字中的那份思念还是可以给人一个美好的想象的空间。时光荏苒,当年的那个小女孩也已经在90岁高龄的时候作古。而当年用葡萄酒做八宝酒的记忆是否也成为儿子心目在那永恒的愁绪呢?
清明时节,老爸回老家去小住一段时日。家中还有三个弟弟陪同,堂弟堂妹跑前跑后然而爸爸还是感觉到了那份陌生与孤独。爷爷去世的近十年来老爸一直没有回老家,他还没有感觉到老家没有了父亲的不同,还一直以为故乡还是那个故乡。回到老家他发现很多同龄的老人已经逝去,很多年轻人已经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中年人与他有着很多隔阂,甚至叔叔们的很多生活习惯他也不能够适应。所以他在完成祭祖之后很快回来了,没有听从叔叔们的挽留。回来还不停的向我诉说老家的很多不适。其实我很想说,用三个叔叔能陪他已经很幸福的了,如果老家只是一个村庄或几个祖坟我们回家的那份心情又该是怎样的心酸与悲凉……
我离开我生长的故乡也有二十多年了,在没有亲人的情况下我找机会回去了两次。固执地回到生活了二十年的老屋去寻找儿时的记忆,老屋还在,故人也还有继续生活在昔日的木屋里,但我心中的那份童年记忆已经不复存在了,流淌在我心中的永远是那份不可磨灭的童真与快乐……
过去的永远留在了我们心底,我们今天的美好有一天也会成为我们思念的过去。活在当下,珍惜今天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明天的明天我们内心还是会拥有一份温暖的回忆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是每一个远离故乡漂泊的游子都无法抹去的情怀。故乡是你离开后魂牵梦绕的地方,是你走到天涯海角都无法割舍的怀念。离开故乡越久,故乡的一切反而越加亲切和清晰。琦君的散文《春酒》正是一篇优美的游子思乡的散文。《春酒》主要围绕“我”、阿标叔和母亲,讲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乡喝春酒、会酒的场景。琦君远离故乡几十年,家乡的一草一木,故土的风情人物,没有模糊,反而越加鲜活。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春酒》语言朴实无华,却是饱含深情厚谊。童年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年华,故乡是一个人最大的牵挂,牵挂家乡的点点滴滴。琦君为我们讲述了她美好的童年,善良宽容温馨的母亲,热情好客的阿标叔,民风淳朴的乡里乡亲,那一碗浓浓的春酒,给予琦君童年多少欢乐,如今又承载远离故土的琦君多少深深的乡愁。
琦君儿时的春酒是甘甜的,因为是在故乡,有母亲,有玩伴,有乡邻。如今事过境迁,琦君远在大洋彼岸,再酿春酒,却终没有那浓浓的“家乡味”。“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琦君这一问,何人能答?琦君1949年离开大陆到了台北后在美国定居,她为什么不能再踏故土、再品春酒?假使又是一年春节时,琦君老人回来了,就真的可以找回“家乡味”了吗?母亲何在,童年何在,乡里乡亲何在?乡愁啊,原来真的是一杯浓浓的酒。
叶落总要归根,梦中应识归路,然天若有情天亦老。20xx年琦君老人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最后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骨灰送回故乡。琦君归来吧,故乡已为你把大门打开,它就在那静静地等你,等你。
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这不是单纯的回忆。童年,在她的文章中已经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光辉,已是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生境界。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在她的文章中毋宁说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向往,尤其在龌龊现实的映衬之下,琦君笔下的童心童趣更几乎是人生永难企及的乐园,令人向往,令人怅惘。在琦君50多本文学作品中,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了一个只属于她的艺术世界。她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琦君用自己的文笔为读者营构了一方心灵的“理想国”。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
这样美好的快乐之乡,如今还有吗?或许这是思念生养自己的故乡,或许这又是向往心灵的故乡。
《春酒》当作如此读,我们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那逝去的一切是那么清晰而美好地在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