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院士求真务实、敢于创新,为祖国“永坦”永不停歇。他把自己放逐到雷达研究的“荒漠”,率领团队开启了一项填补空白、从零开始的.开拓性攻坚战。我要学习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学风,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中奋勇争先、努力拼搏。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广东省教育工委和教育厅《关于广泛开展向卢永根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要求,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11月15日晚上21时,电视台一套《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播出卢永根院士感人的先进事迹。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于11月15日晚上21时,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发展对象在图书馆306活动室集中收看央视直播,认真学习卢永根同志的先进事迹。
通过观看视频短片的介绍,学生们纷纷被“南粤楷模”、“优秀”卢永根同志的事迹所感动。卢永根同志以“先,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为原则,坚定对党的信仰,始终把党的教育事业和师生利益放在首位,这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的升华。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上不畏艰辛,前仆后继,艰苦奋斗,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勇担重任的敬业精神,更是为指引不同专业的预备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上开拓创新和攻克困难方面,起到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生活上,卢永根同志的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不忘初心,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更是体现了他争做时代先锋的精神,彰显党人的本色。
通过此次学习活动,让广大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就是个人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具体行动。学习卢永根同志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牢固树立为祖国争光的雄心壮志,也再次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大家一致认为卢永根同志是当今时代的楷模,我们要学习他爱国敬业、甘于奉献的好思想,学习他刻苦钻研、真才实学的好本领,学习他拼搏奋进、淡泊名利的好作风,将卢永根院士的精神发扬光大。
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6月诞生,辽宁岫岩人,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
心系山区,不忘教化初心。从20xx年3月起,张桂梅一边在华坪县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义务当新建的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民族中学里不仅女生很少,有的还会时时常从课堂上“消逝”,经过多次家访,她最终找到了女孩从课堂上“消逝”的缘由:“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严峻,许多女孩上到中学,就因为经济负担而辍学”,她们中的不少人早早被定下了婚姻,或是在家务农,或是外出务工。于是,张建梅萌生了“建一所免费的'女子学校”的想法,于是她起先筹备为这些孩子建一所在校学习期间免除一切费用的女子中学,让这些贫困家庭的女孩有一个接着深造的机会。
心系女中,牢记教化使命。20xx年,在张建梅的努力下,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下,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中学--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建成。办学12年来,张建梅走过长达11万公里的家访,翻过的大山更是不计其数,白天她是校长晚上她是保安,长时间的高强度劳作,使得张桂梅的身体每况愈下,肺气肿小脑萎缩等/16种疾病纷纷缠上了她,可张桂梅照旧坚守岗位。在20xx年的高考中,全校118名毕业生的一本上线率高达40.67%,位居丽江市全部中学排行榜的首位,在12年间先后让1600多名来自大山的女孩走出大山圆梦高校。
没有家庭
无车无房
一身病痛……张桂梅用“蜡炬成灰泪始干”般的执念,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党献给了教化事业献给了贫困山区人民。我们要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岗位职责,果敢应对挑战擅长攻坚克难,自觉在党的领导下埋头苦干实干,为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第一届毕业生。从小穷苦的她,以前愿望是“走出大山赚大钱〞,但女高改变了她的想法。20__年大学毕业后,周云丽考取了宁蒗县城的中学老师岗位。听说女高缺数学老师后,她毫不犹豫放弃了县城工作放弃了正式编制,来到女高做代课老师,一年后才转正。
“老师老了,我们长大了。〞周云丽说,“我们要继续她未竟的事业。〞
“我一直就在她们身边〞
无论在民族中学还是后来的女子高中,教学质量一直是张桂梅最看重的事。
在民族中学时,曾经有一个班令老师们头疼,张桂梅却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她进山找回那些不读书的学生,为看住那些晚上总想跑出去的学生,她把行李搬进男生宿舍,和32名男生住在一起。男生们渐渐承受了张桂梅,感觉“就像在家里,和妈妈住在一起〞。但是,男生们不知道,他们粗重的鼾声、梦话和脚臭,常常让张桂梅睡不好觉。她甚至从下午开场就不敢喝水,担忧晚上起夜时学生趁机溜出去。
在女子高中,张桂梅在宿舍里铺了两张床,一张自己睡,一张留给需要特别关心的学生。为了随时照顾学生,她睡觉不脱衣服。有个和张桂梅住在一起的学生,始终不肯和她多说话。这期间,张桂梅在食堂打饭时,摔了一跤,肋骨断了三根。她没有住院就又回了学校。每天早晨仍然5点起床,但要靠学生抱起来;夜里很晚睡下,还要忍着疼痛和学生聊会儿天。3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大哭起来,说一定不会辜负张老师。
如今,张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肿块,头上还有骨瘤,她的肺出现了问题,嘴唇经常没有知觉,但她仍然每天拿着小喇叭喊起床,喊吃饭,喊跑步,喊睡觉……“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一直就在她们身边。〞张桂梅说。
为给学生解馋,张桂梅每个月轮流带着学生出去“加餐〞。直到有一次,张桂梅去付账时,学生发现她翻遍了所有的包才凑足了钱。学生们这才知道,张老师每顿饭只舍得吃两角钱一份的小菜,每天的生活费仅3元。
她至今还在用一部老式诺基亚,手机里存着学生和家长的,“听说智能手机容易坏,怕换手机后这些号码会丧失〞。
她的衣服很土,有些是别人买给她的。她去参加党的__大前,华坪县委给她7000元置装费,让她买套西服去北京开会。她却用这笔钱为学校买了台电脑。
她把获得的3万多元奖金,捐给了灾区;5000元的劳模奖金,一次性交了党费;30万元的“兴滇人才奖〞奖金,捐给了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昆明市总工会千叮咛万嘱咐拨给她治病的两万元,她也捐了;她甚至还想预支自己的.丧葬费,把这些钱用在山区孩子们身上。
她把自己的__大党代表证、五一劳动奖章、奥运火炬和毕生的荣誉证书,全部捐给了县档案馆。她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奉献给党和人民的还远远不够。〞
假设今年的你39岁,丈夫病故父母离世无儿无女身处异乡,你是选择庸庸碌碌虚度剩下的人生,还是在奋斗之中书写新的人生华章?39岁的张桂梅选择了化悲哀为力量,扎根小城华坪20余载,把一个的初心和使命通过爱心倾注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之中,带着1600多名贫困女学生走出大山,撒播下希望,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新时代的“小城大爱〞故事传说。
爱心。“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为孩子们多做点事。〞朴实无华的语言下,蕴含着张桂梅对山区贫困学生最深沉的爱。她把家访当常态,10余万公里的山路被踩在脚下,成为1500多户家庭走访的“垫脚石〞,为的就是减轻“山里人出趟门不容易〞的负担,理解到每一个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就是要把一颗爱心融化在群众的心田,尤其是对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要通过日常生活交往,和他们建立友谊,从心底打破隔膜,详细理解掌握他们的真实意愿,在千方百计解决实际困难中,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坚决。“在,女高就有办下去的希望。〞刚刚成立之初的华坪女高,师资紧缺学生家底薄,被认为是一所“绝对办不下去的学校〞。但张桂梅却不信这个“邪〞,带着8名老师,其中6名,佩戴党徽上课,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把老师们内心的澎湃激情转化为坚决信念,造就了独特的丽江华坪“女高精神〞,华坪女高也逐渐成为当地学生家长向往的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日渐显著。张桂梅和学校的老师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成功需要无比坚决的信念,我们要从她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对于选准了的方向认准了的事,要敢抓敢管敢作敢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奉献。面对接踵而至的各项荣誉,张桂梅始终保持着之初的那份初心,把自己微薄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收养孤儿,把70多万元的奖金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一条洗得褪了色的牛仔裤一件很老气的花衬衫一双旧旧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是伴随她多年的“行头〞,生活非常清苦。她所有的心思都奉献给了自己最热爱的教育事业。对她来说,“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让所有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奉献理所应当。面对“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张桂梅这样的典范为标杆,对标对表,学习她们身上无私奉献的品德与情怀,立足本职岗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做出我们的奉献。
有这样一位院士,他叫朱有勇,20__年退休后,退而不休,发挥余热,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澜沧县扶贫。澜沧当地主要是拉祜族,这里贫困面广、贫困人数多,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他把“家”安在田间地头,用5年时间身体力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授给1500个村民,并让村子摆脱了贫穷。11月29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发了题为《“农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变贫穷》的报道,听了他的事迹,令人非常感动,值得每名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学习反思,并实践之、笃行之。
他始终牢记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
他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
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和大学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辈人才学习,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爱民情怀,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把青春写在中国大地上,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珍惜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之以恒奋斗,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