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23日,在我校学校领导的安排下,我有幸参加观摩了烟台市小学数学教学成果展示暨教学大比武活动,两天半的观摩学习,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宝贵的蓬莱之行,不仅领略了老师们出类拔萃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的灵活多变,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广阔舞台,可以让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各展其才。与此同时,这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良好契机。借此机会,针对我个人的听课情况,浅谈一些我个人感受最为深刻的地方。
一、扎实的教学功底,灵活的驾驭课堂
我感受最深的是选手们基本功都很扎实,组织调控课堂的能力都很强。每一位教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像以前的课堂追求花样,华而不实。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龙口市实验小学鞠妍妍老师在进行《克、千克的认识》的课前谈话时,幽默诙谐的一个问题疏散了孩子们紧张而局促的心。“同学们,你们紧张吗?老师很紧张,谁能帮老师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呢?”只见高高的小手不约而同地挥向老师,积极地给老师建言献策,顿时,课堂上凝滞的紧张氛围荡然无存!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也是多年持续不断经验的积累,可见功力之深厚!
二、重视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引入新课
老师们都能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数学的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里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主题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比如:王显丹老师在教授《圆柱的认识》一课时,先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会场中有哪些图形呢?学生说出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老师接着学生的思维继续问:立体图形呢?学生说出了已学的长方体、正方体,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从点、棱、面等方面回顾它们的特征,随即老师通过设置猜一猜的活动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研究对象——圆柱。圆柱有哪些特征呢?从它的面、棱、顶点入手,通过看、摸、画、比、量、剪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层层深入,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一直充当的是引路人的角色,实际探究的主体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认知的理念:圆柱有两个一样大小的底面,凸出来的滑滑的曲面是圆柱的侧面;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引导学生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追根溯源,才能让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三、例题设计精巧,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们对练习题的设计都是按照梯度由易到难进行设计的,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一节课。当引导学生求出“路程÷时间=速度”这个公式后,需要通过一个练习题来巩固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对此处练习题的设计可谓是精雕细琢、独具匠心:一辆动车8秒行驶了640米,这辆动车的速度是80米,小芳步行2分钟走了160米,小芳步行的速度是80米,老师轻描淡写的一句:哦!原来动车和小芳步行一样快啊?!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警觉,生活常识告诉学生们,老师说的这个情况是不可能的!由这样一道简单的习题引出一个知识点:如何书写速度的单位,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自行指正问题,从而加深对难点的理解,真可谓是匠心独运!
四、课堂语言亲切活泼,富有感染力
课堂评价及时,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听的这些课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地评价,尤其是在听《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老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出口成章的语言以及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鼓励,使整节课都充满着活力,洋溢出一片生机勃勃的青春气息!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切地体会到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更应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战性,充满生机与活力,如同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不断地学习、积累,努力扎实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水平和各方面的业务能力,为孩子们的成长进步和祖国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